合理用药以实现慢性乙肝临床治愈
国际公认的慢性乙肝治疗有三个终点:乙肝病毒降至检测不到水平是可以接受的终点,这个阶段还不能停药,一旦停药非常容易复发;实现停药后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持久的“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满意的治疗终点,达到这一治疗终点才有可能实现停药后不复发;理想的治疗终点是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也就是“临床治愈”。研究表明,实现临床治愈的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提升。
“研究证实,治疗至单纯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的患者,其肝癌发生率为0.1%,而表面抗原清除的患者仅为0.02%,较前者下降5倍,接近无慢性乙肝病毒者的水平。”因此,“临床治愈”是乙肝治疗的满意终点。
临床治愈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好结果。抗病毒治疗是获得临床治愈的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达到控制病情发展。抗病毒治疗药物分为两类: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
干扰素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核苷(酸)类似物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较强,控制症状较快,几乎所有患者都能获得病毒抑制的效果,但是易发生病毒耐药、停药后易复发,很难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sAg清除。2012年欧洲肝病学会指南提出:“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HBsAg)清除”是慢性乙肝治疗的理想终点,经长效干扰素一年的治疗能帮助3%-11%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国内研究证实,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分别是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核苷(酸)类与长效干扰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达到的疗效也不尽相同。从达到表面抗原清除即“临床治愈”的治疗效果上来看,核苷(酸)类较难实现表面抗原清除,而长效干扰素更有机会实现这一目标。临床实践也表明,对高转氨酶低病毒载量初治患者或表面抗原水平低的核苷(酸)类药物经治的患者,利用长效干扰素治疗可以获得更多的临床治愈机会。
近年来,我科通过合理用药,科学规范治疗乙肝;广泛宣传乙肝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不少患者通过合理用药有限疗程实现“临床治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质量。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