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儿童营养不良中医治疗有妙招

发布日期:2014-11-11 11:11:48 浏览次数:1600

[证候]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方药]消理脾汤,肥儿丸。消疳理脾汤主要药物:神曲、麦芽、槟榔、青皮、三棱、莪术、黄连、胡黄连、芦荟、芜荑、使君子、甘草。肥儿丸组成为:人参、茯苓、白术、黄连、胡黄连、使君子、神曲、麦芽、山楂、芦荟、甘草。

若患儿一般情况尚好,实多虚少者,采用先攻后补,用消疳理脾汤以行气消积,导滞杀虫;若患儿体质虚弱、虚多实少者,宜先补后攻,用肥儿丸以益气健脾,消食化积。

伴脘腹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宽中理气;大便稀溏者,去芦荟之慢下,加扁豆以实脾。

[证候]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委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方药]八珍汤。主要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

若见面白舌淡,大便稀溏者,属脾阳偏虚,去白芍,加炮姜、制附片温阳助运;若舌干苔红者,系胃阴不足,加乌梅、石斛合甘草酸甘化阴。

(1)体针:主穴:太白、足三里、气海。配穴:中脘、脾俞、胃俞。每次取4~5穴,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一次。适用于疳气证。

(2)点刺:取穴四缝,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黄色黏液或血数滴,隔日一次。用于疳积证。

方法一:补脾土10分钟,揉中脘7分钟,按揉足三里、推六腑、揉鱼际各3分钟,逆运八卦、推三关各两分钟,掐足三里一分钟,补肾水、揉脐各5分钟。饮食伤脾加清补脾胃,清大肠,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揉中脘。体虚脾弱加补脾胃,揉中脘、脾俞、胃俞。对各种兼症,加重提捏按压相应节段、俞穴。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可连续2~3个疗程。

方法二: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土,有健运脾胃的动能;运土入水,揉阴陵泉、足三里、胃俞、脾俞,推板门,揉腹摩脐,为消补兼施。

割治部位常取两手大鱼际中部。先局部消毒,持0.4厘米宽的平口手术刀切开割治部位长约0.5厘米、深约0.3厘米(顺着肌纤维方向),挤出赤豆大黄白色脂状物,迅速剪去,用消毒纱布盖上并包扎,5天后揭去纱布。该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等作用。

木香12克,陈皮12克,莱菔子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槟榔10克,姜黄3克,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调拌麻油或凡士林,外敷贴中脘穴。

常规捏脊,重提大椎、脾俞、胃俞。烦躁不安、眼眵增多者,重提肝俞、风府;舌生疮,重提心俞;咳嗽气喘者,重提肺俞;五迟五软者,重提肾俞;背脊部有皮肤感染或出血者勿用此法。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