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过冬防中风
资料图片 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秋冬季之所以成为脑卒中高发季节,是因为天气寒冷时,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易受到冷空气刺激,导致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升高,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又因为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和抵抗力降低,所以极易在冬季发生中风。
治中风的前提是“快”
前不久,广西卒中中心来了一位90岁高龄的男性中风患者。据了解,该患者吃早饭时突然病发,当时家人并不十分重视,直到后来有人提醒才送往医院,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已距病发3个小时,处于偏瘫状态。卒中中心医护人员立即将患者送进重症监护室,根据其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确定治疗方案,并以最快的速度对其进行紧急施救,安排病人进行电脑扫描检查,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溶血剂。通过溶栓治疗后,老人仅住院10多天就出院了。康复速度之快,在如此高龄的患者中很少见。
据广西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吕力主任医师介绍,中风病人如要确保不出现严重的后遗症,或在发生后遗症后能有较好的康复机会,就要特别留意“6个小时”及“6个月”的最佳治疗时机。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发生中风后的6个小时内是关键时刻,病人及时获得适当的治疗,就能控制病情恶化,症状很快会缓解,后遗症相对少一点、轻一点,甚至可以不留明显的后遗症。要是错过宝贵的6个小时,病情就会变得更复杂,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也加重病残的程度和几率。而要是真的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出现明显的后遗症,那就千万不能再错过接下来6个月内的相对恢复期的治疗。
据介绍,传统的卒中治疗法比较单一,而卒中单元疗法却是一个集多学科的专业医护人员对中风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这其中包括早期康复介入、早期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经此法治疗的中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都比较低,患者愈后的社会依赖性也小。溶栓疗法能在第一时间解救中风病人,但先决条件是快。病人及其家属应注意,病发后应立刻送病人入院,因为溶栓治疗在3小时内施用最有效,一定要在患者发病的第一时间施用,否则难以控制病情。
早期信号要注意
尽管中风发病急骤,难以预测,但发病前还是会出现一些早期信号。如果能了解这些信号,积极防治,会大大减少危害性,甚至不发病。李吕力提醒,一旦出现如下征兆应引起高度警惕,并马上送医诊治:突然眩晕或头痛加剧;突然视物不清或失明;突然出现舌根发硬或失语;突然一侧肢体麻木、乏力、活动不便;精神疲乏,频打哈欠,或恶心、欲吐;“性格”突变,智力减退,缺乏正常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无原因的嗜睡等。有的人偶尔感觉左或右半边身体乏力,以为是劳累所致,其实这已可能是中风先兆。这些症状因持续时间少于24小时,发病迅速,且不遗留持久的功能缺失等,因此极易被忽略,结果常在两个月内发生中风,入院治疗为时已晚。
心理护理不可忽视
李吕力介绍,由于发病急,中风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所以明显的心理问题是情感障碍,其心理活动特点为焦虑、抑郁、依赖、孤独等。中风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作为医生,一定要努力做到:善于启发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提供有关脑卒中的宣传资料,介绍疾病的治疗进展情况,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利用恢复好的一些患者现身说法,促进患者之间良好的情绪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尽可能控制外来的干扰因素和不良刺激;给予适当的解释、安慰,多用鼓励性、明确果断的语言,调动患者主动性;并根据病情适当应用一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
其实,不仅对医生如此要求,患者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欧阳作宪)
指导专家:广西区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吕力
相关链接
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两类。缺血性中风一般起病缓慢,大多由于血液粘度升高、血栓形成所引起。出血性中风或称脑溢血,起病比较突然,以头痛、恶心、呕吐为先兆症状。中风的特点可用“四高”来概括,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在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150至170人患有中风,每年新发病例多达150至200万人,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