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综合征小儿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症状

发布日期:2014-11-17 10:42:05 浏览次数:1600

颅内高压综合征(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是指脑实质液体增加引起的脑容积和重量增多所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在病理学上,脑细胞组织间隙中游离液体的积蓄称为水肿,而脑细胞内液体的增多则称为脑肿胀,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二者难以区分,或为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到后期往往同时存在,故常统称为脑水肿。明显而持续的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在某些儿科疾病,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比较多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颅内高压,是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急性颅高压的临床表现与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发病性质、部位、发生发展速度及合并症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

1、头痛 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及脑神经受到牵拉及炎性变化刺激神经而致头痛。开始时为阵发性,以后发展为持续性,以前额及双颞侧为主,轻重不等,常于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弯腰或起立时加重。脑水肿严重时,可有撕裂样感觉。婴幼儿常不能自述头痛,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声哭叫,甚至拍打头部。有时因耳蜗前庭神经受压,引起耳鸣和眩晕。婴儿因前囟未闭和颅骨缝裂开,可部分缓解颅高压,故头痛多不如成人严重。

2、喷射性呕吐 颅高压刺激第四脑室底部及延髓的呕吐中枢而引起喷射性呕吐,很少恶心,与饮食无关,清晨较重。

3、头部体征 前囟膨隆紧张,骨缝裂开,头围增大,头面部浅表静脉怒张,破壶音阳性等体征为亚急性或慢性代偿机制,与婴幼儿颅骨骨缝尚未完全闭合、颅骨骨质软及有一定弹性有关。此种代偿机制常使早期症状不典型。

4、意识障碍 颅内高压引起大脑皮质的广泛损害及脑干上行网状结构损伤,使患儿发生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躁动或狂躁。如不能及时控制脑水肿,意识障碍迅速加深而进入昏迷状态。

5、血压升高 颅内压增高时,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代偿性加压反应使血压增高,收缩压可上升2.67kPa(20mmHg)以上,且脉压增宽,血压音调增强。

6、肌张力改变及惊厥 颅内高压对脑干、基底节、大脑皮质和小脑某些锥体外系的压迫,可使肌张力明显增高。多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上肢内旋、下肢呈伸性强直,有时出现伸性痉挛角弓反张,以上均为去大脑强直的表现。如果主要为中脑以上受压,则表现为1侧或2侧上肢痉挛,呈半屈曲状态,甚至两臂在胸前交叉,伴下肢伸性痉挛的去皮质强直。脑缺氧或炎症刺激大脑皮质时,可致抽搐甚至癫痫样发作。

7、呼吸障碍 脑干受压或轴性移位,可引起呼吸节律不齐、暂停、潮式呼吸、下颌运动等(图4),多为脑疝的前驱症状。

8、循环障碍 颅高压影响神经组织压力感受器,使周围血管收缩,表现为皮肤及面色苍白、发凉及指趾发绀。脑干移位时的缺氧可致缓脉,但在小儿少见。

9、体温调节障碍 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其前部为降温中枢,后部为升温中枢)受压,加之肌张力增高时产热增加,以及交感神经受损,泌汗功能减弱,使体表散热不良,故可在短期内体温急剧升高,呈持续性、难以控制的高热或超高热。因周围血管收缩,直肠温度可明显高于体表温度。体温急剧升高时常同时伴有呼吸、循环和肌张力的改变。

10、眼部表现 眼部改变多提示中脑受压。

(1)眼球突出颅压增高通过眶上裂作用于眼眶内海绵窦,眼眶静脉回流受限,故可出现两眼突出。

(2)复视:展神经在颅内的行程较长,容易受颅高压的牵拉或挤压而出现复视,但婴儿不能表达。

(3)视野变化:表现为盲点扩大和向心性视野缩小,但急性颅内高压征患者多有意识障碍,故不能检查视野。

(4)眼底检查:视盘水肿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系因眼底静脉回流受阻所致。急性脑水肿时很少见,在婴幼儿更为罕见。有时视网膜反光度增强,眼底小静脉淤张,小动脉变细。严重的视盘水肿可致继发性视神经萎缩。意识障碍、瞳孔扩大及血压增高伴缓脉称Cushing三联征,为颅高压危象,常为脑疝的先兆。

测定颅内压利用生物物理学方法,直接测量颅腔内压力,是诊断颅高压较准确的方法。因这些方法多为有创性,脑损伤及合并感染往往难以避免,临床应用时要权衡利弊。注意测定颅内压力时必须令小儿处于安静状态,放松颈、胸与腹部,使之均不受压,而后记录读数方比较可靠。

1、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 正常人侧卧时,全身肌肉放松,做腰椎穿刺用玻璃测压管,所测脑脊液初压(未放出脑脊液前的原始压力)与脑室液压力相等,故可代表颅内压。但若脊髓蜘蛛膜下腔有阻塞时,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不能代表颅内压。正常呼吸时脑脊液压力可有0.1~0.2kPa(10~20mmH2O)的波动,当蜘蛛膜下腔阻塞时,此波动消失。每次脉搏脑脊液压力有0.02~0.05kPa(2~5mmH2O)的变化,当蜘蛛膜下腔阻塞、脑脊液黏度增加,或枕骨大孔疝形成时,此压力变化甚小或消失。若每次脉搏的脑脊液压力变化大,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蜘蛛膜下腔阻塞时,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来观察颅内压不是很敏感,且测定值低于实际颅内压。

2、侧脑室穿刺测压 此法最准确而又较安全。在监测颅压的情况下,还可进行控制性脑脊液引流,达到减压治疗的目的。脑室穿刺对前囟未闭的患儿操作较易,前囟已闭者须作颅骨钻孔。严重颅高压患儿由于脑实质肿胀,脑室受压变小、移位,穿刺往往不易成功。

3、前囟测压 利用非损伤性颅压监测仪直接测定前囟压力,适用于前囟未闭者。

4、直接颅压监测法 将感应器放置在患儿脑室、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将换能器与有压力监测装置的监护仪或特制的颅压监测仪相连,直接在荧光屏上读数。

5、X线 慢性颅高压颅骨片上可见指压迹征,骨皮质变薄,骨缝裂开,脑萎缩等。急性颅高压上述表现不明显。

6、CT扫描 根据人体各组织对X线不同的吸收系数,应用CT扫描使之图像化。急性颅高压表现为脑组织丰满,脑沟回变浅,外侧裂缩小或消失,脑室受压缩小,中线结构移位等。慢性颅高压时,可见外部性脑积水、脑萎缩。

7、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用此法检查脑内含液量的变化较CT扫描敏感,并可观察到脑疝的形成。出现脑水肿时T1和他象值均延长,因此在T1加权像上呈长T1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他高信号。

8、脑电图 小脑幕切迹疝时,引起脑组织移位和循环障碍,出现疝侧颞叶慢波,是脑干网状结构功能紊乱所致。有时两侧额叶及颞叶出现对称的同步中或高幅度慢波。

9、经颅多普勒超声 可无创探测颅底Willis环大血管血流速度,了解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颅高压时TCD主要表现频谱高尖,血流速度减低,以舒张期流速降低为主,伴阻力指数和波动指数增高等。

治疗小儿颅高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必须严密守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而合理地控制脑水肿,以预防脑疝形成。因小儿颅高压最常见的原因为脑水肿,故主要针对脑水肿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与护理 患儿须安静卧床休息,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避免躁动、咳嗽及痰堵以防颅压突然增高。卧床时头肩抬高20~30,以利于颅内血液回流;当有脑疝前驱症状时,则以平卧位为宜;也有人认为患儿侧卧位可避免呼吸道梗阻。做检查或治疗时不可使患儿猛力转头、翻身或按压其腹部及肝脏。同时,积极纠正缺氧、高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还应使患儿保持正常血压与体温。对昏迷患儿应注意眼、耳、口、鼻及皮肤护理,防止暴露性角膜炎中耳炎、口腔炎、吸入性肺炎褥疮。国外主张插管病人大吸痰时,为避免刺激性咳嗽导致颅压增高,可加用短效麻醉剂,如硫喷妥钠每次5mg/kg,也可用吗啡。

2、病因治疗 祛除病因,制止病变发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措施。如抗感染,纠正休克与缺氧,改善通气状况,防治二氧化碳潴留,清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3、药物治疗 治疗小儿急性脑水肿的一线药物目前公认为甘露醇、地塞米松和呋塞米(速尿)。

4、其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

(1)充分给氧或高压氧:对颅高压病儿应给氧气吸入,有条件时可行高压氧治疗以改善脑供氧和脑细胞功能。高压氧既能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又能提高组织氧分压,起到双重作用。高张力的血氧向脑组织超常距离的弥散,改善了脑缺氧和微循环,使脑细胞结构和功能逐渐恢复,从而使ATP产生正常,钙超载得到控制,SOD等自由基清除剂增加。在3个大气压下吸氧时血氧含量可增高37%,颅内压降低40%。这种脑血流量的减少,只有在血管反应存在时才能出现,如颅内压增高至接近动脉压时,高压氧或过度通气均不能降低颅内压,故不宜太晚进行。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要注意防治氧中毒和减压病,患儿有进行性出血和肝、肾或心功能不全时要慎重。

(2)过度通气:PaCO2在2.0~20.0kPa(15~150mmHg)范围内,脑血流与其呈S形曲线,而在2.67~8.0kPa(20~60mmHg)时,几乎呈直线关系。在直线范围内,PCO2每改变0.133kPa(1mmHg),脑血流增减(3.10.5)%。过度通气疗法,即利用呼吸机进行控制性过度通气,维持PaCO2在3.33~4kPa(25~30mmHg),Pa220.0kPa(150mmHg)左右,以使脑血管收缩,迅速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是目前公认的降颅压有效疗法之一。起效迅速、潜伏期仅20~30s,3~4min即开始产生疗效。由于脑血管对PaCO2反应性随时间延长而产生耐受现象,超过12h,脑血流自行逐渐恢复至原水平,其效力最长约维持48h。一般认为在颅高压早期,应在血气监测下行此疗法,无血气检测条件时,可行呼出气CO2浓度监测。颅内病变越重,脑血管对CO2的反应性越差,在颅高压晚期,脑血管反应性完全消失时,此治疗方法无效。

(3)控制性脑脊液引流:系通过前囟穿刺或颅骨钻孔后穿刺,将穿刺针留置于侧脑室,借助颅内压监测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的方法。无条件监测颅内压时,可通过调整引流瓶位置控制脑脊液流出速度,平均引流速度一般为2~3滴/min,使颅内压维持在2.00kPa(15mmHg)以下。此方法疗效迅速而明显,可以治疗严重的颅内高压征患儿。国内已有几处报道,经侧脑室引流脑脊液减压成功后,由椎管内迅速注入空气40~60ml以加压抢救枕骨大孔疝呼吸停止的病儿,有时能使自主呼吸恢复而存活。但一些急性脑水肿患儿,病情严重,脑室严重受压变形、狭小,穿刺常不易成功。此外,脑室穿刺时应尽量避免损伤脑组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不宜采用此法,因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5、其他措施

(1)气管切开术和人工呼吸机的应用:对严重颅内高压征的患儿,如因深昏迷和(或)频繁惊厥,呼吸道内痰液阻塞,导致明显缺氧发绀,经一般吸痰和供氧不能缓解者,应作气管插管或切开术以利排痰和给氧,力争缩短脑缺氧的时间。当患儿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时,则要应用人工呼吸机。

(2)应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对过高热或难以控制的高热、伴有频繁惊厥的患儿,经用一般退热止惊的方法无效时,可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氯丙嗪对皮质下中枢有抑制作用,可使患儿镇静,用量较大时有退热效果,并能减少基础代谢和脑耗氧量,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一般体温低于37℃时,每降1℃,代谢率下降6.7%,颅内压降低5.5%。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