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介绍
【疾病概述】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是胚胎时期,肠管空泡化不全所引致,属肠管发育障碍性疾病。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其发生率尚无确节统计。十二指闭锁患儿的母亲40~60%有羊水过多史。生后不久(数小时~2 天)即发生呕吐,且呕吐频繁、量多、有力,有时呈喷射性。排便异常,有腹胀现象。
【症状体征】
1.孕期母亲羊水过多 十二指闭锁患儿的母亲40~60%有羊水过多史。在正常情况下,羊水被胎儿吞咽后,在小肠远端被吸收。肠道的任何梗阻均可导致异常的羊水积聚。梗阻部位越远,羊水过多的机会越少。因为有足够的胃肠道吸收羊水,同时从肾脏排泄出来。
2.新生儿呕吐 十二指肠闭锁者生后不久(数小时~2 天)即发生,且呕吐频繁、量多、有力,有时呈喷射性。因梗阻部位多在胆总管胰管壶腹之远端,故呕吐物除胃内容物及乳汁外,常混有胆汁。呕吐剧烈者可混有血液或咖啡样物。呕吐的次数及程度进行性加剧。
3.排便异常 由于完全性梗阻,患儿无胎粪排出,偶尔少数病例可有1~2次少量胎粪,闭锁部位在十二指肠远端的病例,胎粪仅系肠道分泌物所构成,混有脱落的细胞。或排出少量灰白色大便。此胎粪较正常干燥、量少,颜色较淡,排出时间较晚。
4.腹胀 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腹胀并不显著,多数只上腹中央略有膨胀,婴儿呕吐又使胃获得减压,因此有时完全没有腹胀。胃蠕动波为更少见的症状。并发肠穿孔者,腹胀更为明显,甚至腹壁静脉清晰可见。
【疾病病因】
正常肠道发育过程分3 个阶段:
①管腔开通阶段,在胚胎初期小肠已形成一个贯通的肠管。
②上皮细胞增殖阶段,胚胎5~10 周时上皮细胞增生繁殖,使肠腔闭塞,形成暂时充实期。
③再度腔化阶段,胚胎11~12 周时完成,闭塞肠管内出现很多空泡,彼此相互融合,使管腔再度沟通。如果胚胎肠管发育在第2 或第3 个月中发生障碍,某段没有出现空泡,停留于实质期,或出现空泡但未彼此融合,或融合不全,将形成肠管的闭锁或狭窄。有人认为胎儿时期肠管血循环障碍,阻碍了小肠正常发育也可产生闭锁。如脐环收缩太快、胚胎8 周前胃肠管为直管状,以后肠道发育快、腹腔扩大慢,致使小肠变弯曲,腹腔容纳不下,突入脐囊内,10~12 周腹腔增大,突出的中肠做逆时针方向旋转,还纳入腹腔,还纳前脐环收缩,影响该段小肠血液循环,引起萎缩,发展成狭窄或闭锁。如小肠营养血管异常,有缺损或分支畸形,或发生肠套叠均可致发育不良。
【病理生理】
1.好发部位 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可位于十二指肠的任何部位,但以胆总管、胰管、壶腹附近最多见,病变多在十二指肠第二段壶腹部,一般认为壶腹远端的病变较近端为多见。
2.病理类型 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常见有4 种类型:
(1)盲管型:十二指肠近端终止于异常扩张的盲管,远端细小并与近端分离,肠管失去其连续性。
(2)索带型:十二指肠近远端均盲闭,两者之间有纤维索带相连接,此型最为罕见。
(3)盲状束袋型:十二指肠近远端虽然相连,但中间有盲状束袋形成,肠腔不通,且近端与远端直径差异甚大。
(4)隔膜型:此型最多见,占十二指肠闭锁的85%~90%。其特征为肠管保持连续性,但在第 2 段或第3 段的肠腔内有一隔膜,形如蹼状,可为单个隔膜,也可能为多发性隔膜,多数位于法特乳头附近,引起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梗阻。隔膜中央或边缘有一小孔,直径如探针粗细,食物通过困难。无孔的隔膜则出生后就发生梗阻,孔大的隔膜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Krieg(1937)曾收集十二指肠先天性隔膜病例21 例,对其中的18 例作了隔膜孔的有无、大小与发病时间的关系的统计,说明隔膜的孔愈大,出现的症状愈迟。有的在儿童期或成人期始出现症状。在解剖上虽是不完全性闭塞,但在功能方面,实际上相当于闭锁;有时隔膜为完全性,在解剖上也是闭锁,某些病例隔膜可以脱垂到第3段内。
3.病理改变 闭锁型者造成完全性梗阻,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和胃扩张,可较正常直径粗几倍,肠壁肥厚,蠕动力减退;梗阻远端的十二指肠萎瘪细小,在完全性闭锁病例其腔内没有气体,比筷子还细,其壁非常薄。若为有孔隔膜型者造成不完全性梗阻,其梗阻近端肠管肥厚,扩张程度与肠腔狭窄程度及病程长短有关。
4.一般情况 早期一般情况良好,晚期病例多呈现消瘦。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