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发布日期:2014-11-18 11:35:13 浏览次数:1600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并伴有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肺部疾患(又称慢阻肺)。临床上主要以喘息气急,活动后明显或加剧为基本特征,多为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胀”、“痰饮”、“咳喘”等范畴。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肺气虚

(1)主症 喘促短气,言语无力声低弱,自汗恶风,或感咽喉不利口干面赤。舌质淡红,脉细数。

(2)处方党参、黄芪各30g,麦冬、百合、玉竹各10g,五味子、紫菀、贝母各6g.若喘促严重,不能平卧者,加白果、百部各1 0g;痰涎清稀者,加干姜10g,甘草6g;自汗恶风者,加防风10g,仙鹤草20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肺脾两虚

(1)主症 喘促气急,脘腹胀闷,肢体困重,口淡不渴,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弱

(2)处方党参、山药、茯苓各1 5g,白术、半夏、陈皮、桂枝各10g,附片(先煎),甘草各6g.若倦怠无力,四肢不温者,加附片IOg,肉桂6g;若面部及下肢浮肿者,加猪苓15g,泽泻10g;若五更泄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各lO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肾不纳气

(1)主症喘促日久,形瘦神疲,气短不足以息,动则喘息尤甚,肢冷面清,口唇爪甲发绀。舌质淡或隐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处方附片(先煎)、菟丝子、仙茅各10g,肉桂、五味子各6g,补骨脂、仙灵脾、山萸肉各15g.若语言无力,自汗恶风者,加黄芪30g,甘草6g;若呛咳少痰,咽干色红者,加冬虫夏草3g,沙参15g;肢体浮肿,尿少者,加桂枝10g,茯苓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浊阻肺

(1)主症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处方苏子、厚朴、当归、陈皮、白芥子各10g,法夏、茯苓、全瓜蒌、白术各15g,肉桂、干姜各6g。痰多胸闷,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IOg;由外感诱发者,可以小青龙汤加麻黄、桂枝各10g.细辛、干姜各5g;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痰热郁肺

(1)主症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咳,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尿黄,便干,口渴。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2)处方桑白皮、鱼腥草各20g,黄芩、杏仁、苏子、法夏、浙贝母、射干各10g,葶苈子15g,甘草6g.痰热内盛,胶黏不易咯出者,加瓜蒌皮;痰鸣喘息不得平卧者,加炙麻黄12g;喘咳日久,唇色紫暗,舌有瘀斑,或杵状指等,可加当归、苏木、川芎各10g,丹参30g;身热,恶寒者,加连翘、银花各15g,防风、荆芥各10g;若便干结,腹胀满者,加生大黄10g,川厚朴12g,瓜蒌皮、瓜蒌仁各15g;痰热伤津,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知母、芦根各1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曹世宏诊治经验

(1)豁痰泄浊,以通其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且居上焦,为五脏之华盖,外邪侵袭,肺首当其冲。‘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外邪犯肺,宣肃失司,升降失常,气机壅滞,肺气胀满。肺病日久,涉脾及肾,脾失健运,肾失蒸化,津液不归正化而为痰,潴留气道,痰气交阻,胸阳痹塞发为咳痰喘息乃成慢阻肺。因此,曹老认为,痰浊遏肺,气道阻塞为慢阻肺发病的主要机理。其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量多,气喘痰鸣,胸闷气堵,不能平卧,或伴寒热,甚者动则心悸,舌苔多厚腻,脉弦滑。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干、湿音。治疗上以豁痰泄浊,行气通阳为首要。此正与现代医学治疗慢阻肺,改善小气道通气功能不谋而合。

曹老临证常用《金匮》瓜蒌薤白半夏汤、射干麻黄汤及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薤白、全瓜蒌、法半夏、葶苈子、炙麻黄、射干、杏仁、桑白皮、大贝母。临证再据证之寒热略作加减,若痰从寒化,酌佐小青龙汤方中数味,若痰从热化,则酌增定喘汤方中数味,每获佳效。

(2)清化宣散,继祛其邪 “肺为贮痰之器’’,慢阻肺急发期虽经积极治疗,然余痰留肺者仍不在少数,此为慢阻肺迁延期。肺家余痰内伏.日久极易化热,痰热蕴肺,致使症情迁延不愈。曹老认为,感染和气道阻塞是慢阻肺反复难愈的两大主因。因此,清化宣散以祛其邪成为治疗慢阻肺迁延期的中心环节。辨痰方面,曹老认为,此期只要见其痰黏质稠,苔腻脉数者,不论其痰色是黄或白,大多属热,不过有热轻热重而已。临床表现为喘鸣不甚,咳嗽咳痰间作,痰黏质稠色黄或白,咯吐不爽,胸闷,口干或苦,脉弦滑或略数。肺部听诊或可闻及少许干、湿哕音。基本方为桑白皮、瓜蒌、生蛤壳、一枝黄花、蒸百部、杏仁、炙马兜铃、法半夏、郁金、枳壳、紫丹参。津伤者,加芦根、南沙参养阴生津;喘甚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燥湿健脾,以顾脾胃 “脾为生痰之源”,慢阻肺日久,子盗母气,由肺涉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归正化,积聚而为痰湿,与肺之余痰相合,壅遏气道,每可使慢阻肺患者再发或加重。因此,燥湿健脾,以顾脾胃,杜绝生痰之源是治疗慢阻肺的重要手段。临床症见咳嗽,气喘,或有痰鸣,咯白色泡沫样痰或稀痰较易咯出,伴胸闷,脘痞,纳呆,口不渴,舌苔白腻或滑腻,脉细濡。曹老在用苏杏二陈等辈同时,每喜用苍术、白术、党参、连皮茯苓、薏苡仁、冬瓜仁健脾燥湿利水;干姜温阳化饮,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之意;枳壳、广郁金行气;炒谷芽助运;喘甚者加麻黄、射干、葶苈子。

(4)清养肃肺,以善其后“肺为阴脏”,慢阻肺患者日久每有阴虚津伤之征象。由于痰热余邪未尽,气阴两虚是慢阻肺迁延期或缓解期病人容易反复,难以除根之机理。因此,清养肃肺对于慢阻肺善后为重要。临床症见气喘痰鸣不显,咳嗽偶闻,咳痰间作量少,口干或渴,唇干或裂,便于,溲或黄,舌质偏红或有裂纹而少津,苔薄或黄而干,脉细弦滑或数。肺部听诊大多无明显干、湿罗音。曹老在用桑白皮、象贝、葶苈子、杏仁、百部清化同时,每喜用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太子参、川百合、怀山药、芦根、天花粉益气养阴生津。临床上每可使患者阴津复,余邪清,稳定症情,复作显少。

(5)益气生津,以固其本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日久,由肺涉脾及肾,致使健运失司,肾气不固,肺脾肾皆虚,甚则肺病及心,心气亦虚。临床表现为年高体弱者,咳痰喘息症状大多较缓,然动则气喘、胸闷,甚则心悸,咳少声低气怯,神疲肢倦,腰酸膝软,头晕耳鸣,遇劳尤甚,面色少华,或有唇紫,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或少,脉细或弱。治疗上,曹老再三告诫虽着重补养,但不废清化。常形象地比喻呼吸系统就像一棵倒着的树,余痰内留祛净不易,一遇外感或劳作极易复发。曹老认为,此时患者余邪未尽,肺脾心肾皆虚,气阴不足。肺虚为主者,以补肺汤为主化裁;脾虚为主者,则以六君子汤为主加减;肾虚为主者,以平喘固本汤出入;有心虚者,佐以生脉饮;表虚不固者,酌加玉屏风散。补气喜用太子参、党参、黄芪;养阴用麦冬、南沙参、北沙参、百合;健脾喜用白术、怀山药、炒薏苡仁;肾虚者则加沉香粉、紫石英等;咳者加百部、杏仁;有喘者加地龙、五味子。在治本同时,酌佐桑白皮、象贝予以清化,虽为扶正固本之治,但决不纯补,且熟地、阿胶等滋腻之品从不轻用,可谓擅治者也。

2.董国立诊治经验

(1)宣肺散邪,注重治痰慢阻肺患者诊时多见标证期,有明显的咳、痰、喘、哮等证。董老认为,咳嗽是肺气宣发的特殊表现形式,慢阻肺因感冒引发,以咳嗽为主者,施“疏风散邪,宣通肺气”之法,多易治愈。然多数患者是咳、痰、喘兼见,有的则以喘为主,剧者则呈哮喘持续状态。所以对慢阻肺发作期的辨证治疗应着眼于“痰”,注意痰的颜色、性质、量及是否易咯。认为慢阻肺标证期的痰,以热痰为主,“痰热阻肺”是慢阻肺标证期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应迅速施以“宣肺、清热、化痰”之法,首倡“宣肺”。董老常用“杏贝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连翘、桑白皮、瓜蒌皮、牛蒡子、前胡、川贝、芦根)治疗该期病证。肺热明显者,加黄芩、鱼腥草等;喘甚者,加细辛、地龙;痰多者,加陈皮、半夏等;肺热不著者,减生石膏,加细辛、半夏、白芥子。对小儿咳喘,因儿童有痰不易吐.而致痰热蕴肺,肺失肃降,表现为喘促不宁,痰涎壅盛,大便秘结之症。遂于上方加莱菔子、槟榔、大黄、芒硝诸药,上病下取,使肺经之痰热、痰涎从太阴肺之腑大肠而去。

(2)宣散为纲,贯穿始终董老治疗慢阻肺标证期,紧扣肺气郁闭病机,力倡宣散。咳喘之症,病及肺、脾、肾三脏,“急则治肺,缓治脾肾”已成定理。然而董老治疗慢阻肺缓解期仍不离“宣散肺邪”之法。因慢阻肺缓解,但肺内往往存有伏痰留饮,难以祛净,成为隐患。肺气已虚,卫外不固,易因外感而引发痰病。宣肺之法的实施,一则宣散表邪,二则继续清除余邪,对减少反复,保证缓解期的正常治疗,提高治疗哮喘病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

(3)宣肺扶正,相互结合宣散法是治疗慢阻肺的基本大法,对于久病或年老体弱者,董老强调“宣肺散邪”不离“扶正固本”o肺虚明显者,加生脉饮;脾虚明显者,加六君子汤;肾虚者,加紫河车、巴戟天、补骨脂、胡桃肉等。如此,正本坚固,外邪则不易侵犯人体,从而减少本病的反复。

(4)切勿截喘,仅顾一时多年临床中,董老发现抗生素对慢阻肺发作期有一定疗效,但会使痰液变稠,难以咯出。气管扩张剂治疗喘息,可改善证状,但长期使用,使气管长期处于被动的扩张、松弛状态,气管的“保护功能”和“清除功能”下降,影响咳痰的通畅。痰沉肺窍,久蕴而为热痰,此则为慢阻肺发病之病理基础。董老还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认为痰长期滞留在气管中又为细菌的生长创造条件,致使肺部反复感染,迁延不愈。所以董老多次强调,对慢阻肺切勿截喘,当以宣散为要。

3.朱秀峰诊治经验

(1)证属虚实错杂,治宜补正为先朱老认为,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活动后气短、少气不足以息。在中医学中属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范围。病之本在肺、肾多虚,久之气病及血,心阳不振,多兼有痰、热、瘀等实邪,故多表现为虚实错杂的症候。根据本病的特点,结合中医学的全身辨证,以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等治疗原则,朱老根据临床及科研实践,拟补正合剂为治疗阻塞性肺气肿的基本方:南沙参、北沙参、仙灵脾、赤芍各12g,补骨脂9g,丹参30g,红花1 0g,水蛭6g,甘草390方中南北沙参补肺阴,养肺气;补骨脂、仙灵脾补肾纳气;丹参、赤芍、水蛭、红花养血活血,以增强体质,改善肺通气功能。必要时配合西药,综合治疗。

(2)发时治标,应着重控制感冒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阻塞性肺气肿病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因素。朱老认为,“虚喘’’总以肺肾虚损为基本病机,但因肺肾俱虚,卫阳不充,易受六淫之邪侵袭,导致肺主气、肾纳气功能失常,病情往往因之加重。卫表不密者,平时可服玉屏风散,一旦感邪,及时控制感冒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表证者,加感冒合剂(荆芥、防风、白芷各9g,板蓝根30g,生贯众15g)解表抗毒;伴咳嗽,咯白色泡沫稀痰,舌质淡胖苔白等寒痰症状者,加寒痰合剂(细辛、干姜、陈皮各3g,姜半夏9g,平地木30g)辛温散寒,化痰镇咳;咳嗽,咯黄脓痰或稠痰,舌质红苔黄等痰热症状者,加痰热合剂(鱼腥草、金荞麦各30g,百部9g,海浮石15g)清化痰热。朱老主张治疗本病,急性发作期有表证者,必先疏表,力使邪从表解,但桑白皮等寒降之品不宜早用,防其敛邪,迁延难愈。

(3)伴有实喘,须加用宣肺平喘引起喘息的原因,过去认为是“伏痰”,遇感即发,现代医学认为是病理变化的产物。喘息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反复感染、细菌毒素的作用,导致过敏、支气管痉挛引起,或与过敏体质有关。此种体质患者接触变态反应原,则会再次发病。因此,实喘者,喉中有哮鸣声,肺部听到哮鸣音等肺气不宣症状者,加平喘合剂(麻黄3~5g,钩藤1 5g,石苇、老鹳草各30g,乌梅10g,蝉衣

9g)解痉平喘。

(4)合并肺心病,加用强心活血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多见于慢支反复发作,形成肺气肿,肺循环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发生右心肥大,形成肺心病。朱老从中医学角度认为是久咳肺肾俱虚,肺失通调,肾失温化,痰饮自生,加之肺失治节,肾阳无以温煦心阳,瘀血内停,从而形成痰浊、水饮、瘀血内阻,虚中挟实的病理机制。因此,治疗以扶正祛邪辨证为主。有心慌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心尖搏动移位及心电图变化等肺心症状者,加强心合剂(红参5g,炮附片3g,玉竹15g,茯苓皮30g)强心利尿。现代医学认为,喘证多不同程度存在肺部微循环障碍,气道黏膜水肿,肺组织含水量上升。因此,临证配以附片、葶苈子、桑白皮、茯苓、泽泻、泽兰、丹参、水蛭等强心利尿活血之品,对于改善肺心病患者的通气功能大有裨益。

4.王有奎诊治经验

(1)益气扶正为本肺气肿属于中医“肺胀”的范畴,临床以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咳喘上气,伴有痰多,烦躁,心慌等。本病的形成为“肺系疾病(久咳、支饮、哮喘、肺痨等)迁延失治,日久导致肺虚,成为发病的基础。肺卫不固,外感六淫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发作,且日益加重”。王老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肺气肿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因是发病的条件,肺脾两虚,肾不纳气是肺气肿的根本原因。外感是诱因,瘀血和痰饮是病理产物。所以本病是一种虚实错杂的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气肿与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等有关,病理较复杂,病变过程受炎性物质、抗胰蛋白酶、血液黏稠度等因素的影响,病情缠绵,反复发作,符合中医“久病人络”的理论。故王认为,肺气肿病机可用“痰、瘀、虚”概括。虚有气虚、阴虚、阳虚之别,早期多为肺脾气虚,后期出现肾虚不能纳气。

(2)注重证型分析 “虚、痰、瘀”是肺气肿的基本病机,肺脾肾虚是主要的内因。治疗上当以“益气扶正,降气化痰,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临床王老以自拟复健汤为主治疗本病,以黄芪、苏子、当归、胡桃肉、熟地、茯苓、山药、补骨脂、五味子、党参(人参)、厚朴、川芎为基本方,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化载。

痰热壅肺: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黏稠难咳,伴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肺气肿并发感染期。因痰浊郁而化热,痰湿壅塞肺部而致本证。此时,须以清金化痰汤加减进行治疗。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黏不易咳出者,加冬瓜子、瓜蒌皮;痰热伤津,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天冬。待病情稳定后,可仍用复健汤加减治疗。

肺脾两虚:咳嗽痰多,色白黏腻,短气喘息,稍劳即甚,怕风易汗,倦怠乏力,兼有胃脘胀满,不思饮食,恶心便溏等,舌质淡,苔腻,脉滑。在复健汤基础方上加白术、半夏。咳嗽痰多者,加紫菀、冬花;背冷胃寒者,加干姜。

肾不纳气: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少,甚者张口抬肩,或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出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常伴有面浮,下肢肿,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无力。多见于肺气肿的后期。治疗时去党参,加人参以补肾纳气;加磁石、沉香以纳气归元。背困者,加狗脊以补肾强腰;痰多而凉者,加白芥子、干姜以温阳化痰;水肿者,加猪苓、泽泻以健脾利水消肿。

(3)善用活血化瘀王老认为,肺气肿是由于肺系病失治、误治,迁延难愈,符合“久病必瘀”的理论。同时,肺与心相通,肺气虚导致心脉气血行不畅,日久而瘀滞。故临床病人多见唇面青紫,结合血流变、血脂、微循环等检测,证明瘀血现象确实存在。王老非常重视瘀血的辨证,善于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因热致瘀者,加生地、丹皮、紫珠草;气虚致瘀者,用当归、丹参、苏木;阴虚致瘀者,用麦冬、生地;水肿伴血瘀者,加泽兰、红花、五加皮化瘀行水。

5.洪广祥诊治经验

洪教授认为,治疗慢支、肺气肿应抓住痰瘀这个主要矛盾,临床实施这一原则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慢支、肺气肿发病的各个不同阶段各有其主要矛盾,急性发作期多因感受外邪而诱发,表现为外感症状突出,故区分寒、热为其主要矛盾,如痰瘀症状明显者,可与涤痰祛瘀法并举;慢性迁延期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矛盾,故以虚实同治为其主要治法。其迁延之因,与正虚邪实有关,虚即肺脾肾虚,由于肺脾肾虚,抗邪无力,致使病邪缠绵不解,进一步促使本虚的发展和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实即痰瘀伏肺,此时若纯补虚必碍邪,纯祛邪又会伤正,必须虚实同治。缓解期应注意补虚不忘实,因缓解期虽以虚象较为突出,但痰病余邪不去,夙根未除,如只补其虚,而不重视痰瘀夙根,势必影响固本效果。此时应以补虚与去实并举,既通过补虚以扶正固本,又注意涤痰祛瘀以祛夙根,故洪教授提出“补虚不忘实”之训。

(1)急性发作辨证宜分寒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因受凉、感冒或其他因素引起咳、痰、喘任何一项症状比平素增重一成以上者,称为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以炎症征象较为突出,病情较急而重,属邪实阶段。此期的关键必须迅速控制感染,防止病势加重。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重在驱邪,区分寒热而辨证用药。如属寒证者,症见咳嗽或气喘,痰白而量多,伴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其病机为风寒或寒痰遏肺。治宜辛散肺寒,化痰利气。药用温肺煎:生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矮地茶等。切忌寒凉、敛肺之药,以免邪遏肺气,迁延不愈。如属热证者,症见咳嗽或气喘,痰黄黏稠,且不易咳出,伴见发热或微恶寒、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其病机为风热或兼痰热犯肺,肺失宣肃。治宜辛凉清肺化痰。方药可选桑菊饮或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如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鱼腥草、黄芩、浙贝母、生甘草等。肺热重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咳甚痰多者,还可加矮地茶、瓜子金,以加强祛痰镇咳之效果。上述两型中,如痰瘀症候明显者,可配蠲哮汤或二陈汤加红花、川芎等。

(2)慢性迁延期辨证宜分虚实:此期患者以病邪缠绵,症状反复,迁延不愈,功能紊乱。症候表现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为肺脾肾虚,实为痰瘀伏肺。主要表现为口唇、舌质黯,苔腻,脉弦滑或涩等。按照中医“标本兼顾”的原则,采用虚实同治之法。同时根据肺、脾、肾的临床不同见症,进行辨证论治。

肺气虚弱,痰瘀阻肺证:症见咳嗽,痰白而稀,白天多于夜晚,24小时痰量20~25ml.或伴胸部憋闷,畏寒背冷,平素易感冒,舌偏黯红,苔薄白微腻,脉多见弦滑。治宜益气温肺,涤痰祛瘀。常用药如生黄芪、熟附子、干姜、细辛、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红花等。

脾气虚弱,痰瘀伏肺证:症见咳声重浊,多为连声咳,夜重日轻,咳黏痰,24小时痰量50ml,伴见胸闷气憋,食欲缺乏,食后腹胀或兼见畏寒肢冷,大便溏软,舌黯淡或胖,边有齿印,苔白黄腻,脉多弦滑。体检可见轻度或中度肺气肿征象,肺功能轻度或中度减损。其病机为脾气虚弱,痰瘀伏肺。治宜健脾益气,涤痰祛瘀。常用药如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矮地茶、川芎、红花等。阳虚寒象明显者,加干姜或桂枝。

肾虚痰瘀证:症见咳声喘沉或咳声嘎涩,多为阵咳,夜多于日,咯黏痰或浆黏痰,24小时痰量80—lOOml,常伴有胸闷气憋,喉间痰鸣,喘息气促,动则加重,畏寒背冷,或兼见腰酸乏力,夜尿频或咳而遗尿,或尿后余沥,舌黯或胖嫩,边有瘀斑,苔白滑润,脉多沉细或弦滑,两尺弱。体检有明显的肺气肿征象,肺部可闻及喘鸣音或干湿性哕音。肺功能明显减退,实验室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多低下。本证型多见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或合并中重度肺气肿患者,其病机为肾不纳气,痰瘀壅肺,气机不畅。治宜补肾纳气,涤痰祛瘀,利气平喘。常用药生黄芪、熟附子、补骨脂、五味子、仙灵脾、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蔓荆子、鬼箭羽、红花、生大黄等。

(3)缓解期应重视补虚不忘实:多数学者认为缓解期应以补虚为主。洪教授认为,慢阻肺病缓解期出现的气喘、气短,不单纯责之于虚,因病有夙根,余邪不尽,稍遇气候骤变,极易引起病情反复。故应重视补虚不忘实,在服用补虚方药时,适当配合涤痰祛瘀,预防感冒之品,以减少复发。如偏肺脾气虚者,以益气补脾为主,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加减;偏于肾阳虚者,以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为主,方以左归丸、附桂八味丸、四君子汤加减;偏于肺肾阴虚者,以滋养肺肾为主,方以七味都气丸、金水六君煎、六味地黄汤加减。同时,伴见唇舌黯,苔腻,脉弦滑等痰瘀夙根见证者,在补虚的同时配合涤痰祛瘀之品,如蠲哮汤、二陈汤、千缗汤等。通过临床观察,不但可以改善病人的体质,提高疗效,而且唇舌黯、腻苔等痰瘀见证明显改善,发作次数也明显减少。说明补虚不忘实是治疗慢阻肺缓解期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思路。同时“冬病夏治”也是减少复发,控制发作的重要治法之一。

6.王新元诊治经验 (1)辨证要点辨别虚实的主次:本病总属于本虚标实,但受外邪所犯,正气虚衰的程度不一,而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发作期偏实,缓解偏虚,病程较短偏实,病程长偏虚。 偏实者辨别病邪的性质:就病邪的性质来讲,有寒热燥湿的不同,要辨清属风寒还是湿邪,或痰饮、燥热等。本病辨证应以“寒”和“湿”为重点,因“寒”易伤阳,老年人阳气多虚,“湿”易阻滞气机,致病程缠绵。

偏虚者辨别病理性质与脏腑关系:病理性质早期多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晚期阳气衰微或阴阳两虚。病变主次有肺、脾、肾、心的不同,早期多在肺脾,晚期累及肾心。

辨证论治原则分析: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可以资借鉴,如《金匮要略·肺痿咳嗽上气》:“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另有《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再如《寿世保元·喘急》篇中云:“肺受邪则喘,手太阴肺专主外感,无汗而喘属表实,有汗而喘属表虚,凡久喘未发,扶正气为要,已发攻邪为主。大概喘急甚者,不可使用苦药,火气盛故也”。据现今临床归纳分析,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应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标实者,宜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标本俱急者,标本同治;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2)常见证型的辨证如何辨治好老年肺胀患者,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医者神圣的职责。综合参照喘证、痰饮、哮证证型,结合临证的情况,老年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的有两种证型,即肺肾气虚夹寒型和脾阳虚夹湿型两种。

肺肾气虚夹寒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短气乏力,咳嗽咳痰,食少无味,舌质淡,脉软无力。体征表现为稍劳累则见呼吸困难,口唇微紫,自觉消瘦.X线摄片检查提示:①慢支伴肺气肿;②肺主动脉增宽。每遇此型病证,常拟补肺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以达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获显良效,全方加减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药用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纳肾;白术、大枣健脾益气;五味子、酸温敛肺气;佐熟地固肾;兼用麻黄、细辛、干姜温肺散寒;冬花、桑白皮、炙半夏、射干化痰降气以治标。

脾肾阳虚夹湿型:临床表现可见胸腹胀满,心悸喘咳,咳痰清稀,脘痞,头晕,目眩,面浮肢肿,舌苔白滑或灰腻,舌质胖大,脉沉细oX线摄片提示慢支伴肺气肿。治宜温补脾肾,逐饮化湿。常拟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川附片(开水先煨2小时)、大枣各30g,茯苓、猪苓、泽泻、赤芍各20g,桂枝、白术、桔梗、葶苈子、山药、白果、生姜各15g,甘草lOg.

(3)转归与调护疾病转归分析:治疗肺气肿的目标主要是延缓肺气肿的发展,发挥机体的代偿能力,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命质量,防止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气肿患者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每一次感染即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肺功能进一步减退,肺气肿一旦形成,肺组织的破坏是不可逆的难以修复。中医分析肺胀的病理,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因此,当肺组织发生轻度、中度的气道阻塞状况时,要知道阻塞的症状是可逆的,此时应该坚持温补肺肾、温阳利水,或辅以益气活血相结合的原则,既治标,又固本,这对改善临床症状,甚至消除病痛,提高生存质量,确有较好转归效果。

预防调护措施: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重视治疗原发疾病,防止感冒、咳嗽,是阻止形成本病的关键。既病以后,每逢发作时,应立即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平素应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摄,避免吸烟,注意保暖及室内通风,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呼吸功能。

(三)内服效验方

1.降气汤

(1)处方沉香、白芥子、莱菔子各8g,苏子、五味子、款冬花、桔梗、贝母、瓜蒌各1 2g,肉桂3g,生黄芪15g,生甘草6g.因寒诱发者,加荆芥、防风;热壅痰黄稠者,加鱼腥草、胆南星;劳倦诱发者,加党参、山药。本方有降气平喘,温肾纳气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服用。部分病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或心衰者,给予抗炎、抗心衰等治疗。

2.醒肺汤

(1)处方桃仁、香附各15g,杏仁、柴胡、赤芍、麻黄、制半夏、陈皮、大腹皮、木通各10g,青皮6g,桑白皮12g,甘草5g.痰热壅肺者,加黄芩、金银花、炒栀子;寒饮射肺者,加干姜、细辛。本方有理气宣肺,化痰祛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肺复康汤

(1)处方桃仁、红花、川芎、杏仁各50g,当归、赤芍、麻黄各75g,百部、车前子各60g.本方有活血化瘀,宣肺化痰之功。

(2)方法上方加水共煎煮2次,浓缩至500ml,每日服lOOml,分3次口服。

4.百合地黄汤

(1)处方生地、女贞子、麦冬各12g,玉竹18g,知母、百合、白芍、百部、前胡、地骨皮、桑白皮各15g,紫菀、甘草各3g。消化欠佳者,加神曲、砂仁、麦芽;痰黏稠者,加竹茹、半夏。本方有养阴润肺,泻火降肺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治疗期间戒烟、酒,连服30剂后咳嗽大减,获效后巩固治疗1个月。

5.止咳平喘汤

(1)处方干姜、紫苏、半夏、前胡各9g,细辛、五味子各3g,茯苓12g,甘草、肉桂、当归各6g,地龙15g。寒痰者,合三子养亲汤;热痰者,合桑白皮汤;肾阴虚者,合六味地黄汤;肾阳虚者,加补骨脂、肉苁蓉;老年患者,加麦门冬、沙参等;有瘀象者,可适当加活血祛瘀药,如桃仁、丹参等。本方有温肾通络,止咳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6.宣肺通肾汤

(1)处方生麻黄、甘草各3g,桂枝6g,杏仁、白芍、半夏、苏子、桑白皮、黄芩、地龙、川芎各10g,丹参12g.肾阳虚者,加淡附片6g,干姜3g,肉苁蓉10g;肾阴虚者,加熟地、沙参、枸杞各10g.本方有宣肺化痰,温肾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用抗炎、祛痰、解痉等常规疗法。

7.清化痰瘀汤

(1)处方鱼腥草30g,地骨皮20g,桑白皮、丹参、苏子各15g,黄芩、当归各I2g,紫菀、半夏、贝母、桃仁、杏仁各10g,甘草5g.热甚者,加败酱草30g,连翘20g;痰黄稠难咯者,加海蛤壳、海浮石各12g;瘀重者,加川芎、水蛭各10g;喘甚者,加地龙、炙麻黄各10g;久咳不止者,加诃子、五味子各6g;气虚者,加黄芪20g,党参15g;阴虚者,加沙参20g,麦冬12g;无热象者,去鱼腥草、黄芩;无瘀证者,去丹参、桃仁。本方有清热祛痰,化瘀止咳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8.薯蓣资生汤

(1)处方怀山药90~150g,玄参25g,白术、炒牛蒡子各15g,鸡内金10g.气虚者,加黄芪30g,生晒参lOg;阴虚者,加生地、百合各30g,麦冬1 0g;阳虚者,加红参须、淡附片各6g,蛤蚧1对;血瘀者,加丹参15g,桃仁、莪术各lOg;咳剧者,加川贝、瓜蒌、杏仁各lOg;痰多者,加半夏、茯苓、陈皮各lOg;喘甚者,加白芥子、苏子、白果各10g;心悸,夜寐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30g。本方有培土生金,定喘止嗽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300~400ml,分2—3次温服。嘱患者戒烟酒,忌食刺激性食品。

9.蛤蚧平喘汤

(1)处方桔梗、川贝母、山萸肉、冬虫夏草、枳壳各15g,葶苈子、五味子、云苓、麻黄、白果各10g,蛤蚧、生地、沙参、天冬各20g.本方有健脾补肾,纳气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

10.参蛤通络汤

(1)处方 黄芪、山药各20g,人参、五味子、胡桃肉、当归、柏子仁、五灵脂、川芎各10g,丹参、虎杖各15g,蛤蚧3g(研末冲服).本方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20天为1个疗程。11.鱼参抗霉汤

(1)处方人参、黄芪、山药、麦冬、陈皮、桔梗、川贝、蔚蓄、没药各lOg,鱼腥草30g,大枣5枚。自汗或汗多者,加防风、白术;咳黄色痰者,加黄芩、蒲公英;喘促兼便秘者,加杏仁、桑白皮、苏子、当归。本方有益气补虚,清热化痰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同时肌肉注射人血淋巴细胞转移因子,每次1支,隔日1次。

12.皱肺五紫汤

(1)处方红参(另炖)、紫苏子各1 5g,五味子5g,紫沉香3g,桂枝、杏仁、款冬花、紫菀、紫丹参、紫石英,万年青根、茯苓皮各10g.气喘气急,痰声辘辘者,加葶苈大枣泻肺汤;痰黄稠或黄脓者,加苇茎汤;痰多色白者,加三子养亲汤;气短甚属脾虚、湿饮内停者,苓桂术甘汤;气短甚属肾不纳气者,加蛤蚧、胡桃肉、生姜;肺部有感染者,加射干、鱼腥草等。本方有益气扶正,温阳化饮,活血通络,补肾纳气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0剂为1个疗程。有急性感染,体温在38℃左右,心率加快者,可适当加用抗生素,以尽快控制感染。

13.补肺纳肾汤

(1)处方黄芪30g,蜈蚣2条,白术、当归、五味子各15g,茯苓18g,熟地黄20g.山茱萸、陈皮、地龙、丹参各10g,上沉香(后下)5g,上肉桂3g,炙甘草6g.痰多者,加桔梗、苏子各1 5g;汗多者,加煅牡蛎20g,浮小麦18g.本方有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分服,2月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同时配合家庭氧疗,吸氧每天至少12小时。

14.消咳平喘汤

(1)处方红参、葶苈子、白芥子、杏仁、厚朴、麻黄各10g,洋金花0.3g,桃仁1 5g,红花12g,水蛭5g,鱼腥草30g.本方有益气活血,清肺化痰之功。

(2)方法发作期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缓解期制成蜜丸,每次10g,每日3次服用。发作期并对症处理。治疗期间禁烟酒及辛辣油腻之品。

15.加减阳和汤

(1)处方熟地、苏子各20g,肉桂、甘草、炙麻黄各6g,鹿角胶、白芥子、法半夏、椒目、陈皮、炮姜各10g.咳嗽较剧者,加川贝、炙紫菀;痰多者,加瓜蒌仁、葶苈子;脾气虚者,加党参、白术;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益母草;痰热者,去肉桂、鹿角胶、熟地,加桑白皮、浙贝、射干、黄芩。本方有温肾纳气,化痰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日为1个疗程。

16.加味二陈汤

(1)处方陈皮、半夏、杏仁、蜜枇杷叶各15g,炒苏子、莱菔子、金银花各20g,桔梗1 0g,甘草5g.咳剧者,加川贝、前胡;寒痰咳喘者,加炙麻黄、干姜;热痰者,加桑白皮、黄芩、瓜蒌;湿痰者,加胆南星、白芥子;久咳肺虚者,加党参、黄芪、五味子。本方有化痰止咳,清肺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7.活血化瘀汤

(1)处方当归、川芎、红花、地龙各10g,赤芍、桃仁各15g。热痰者,加黄芩、桑白皮、前胡等;喘者,加麻黄、苦杏仁、石膏等;寒痰者.加白芥子、法半夏、胆南星、细辛等;肺虚者,合生脉散或补肺汤;肺肾两虚者,合金匮肾气丸或麦味地黄汤。本方有活血化瘀,益血通肺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急性感染伴高热加清开灵或抗生素。

18.全真一气汤

(1)处方熟地10~20g,麦冬、白术、人参(另炖)、牛膝各10g,熟附子5~15g(先煎),五味子5g。肾气虚者,重用熟地;肺虚者,重用麦冬;脾虚者,重用炒白术;元气大虚者,重用人参;偏阳虚者,重用熟附子等。本方有滋阴清热降火,补气温阳散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以水500ml煎煮,取药汁300ml,分次服用。

19.苏子降气汤

(1)处方紫苏子9g,半夏、前胡、川厚朴各lOg,云苓、陈皮各15g,川芎12g,当归、红参(另炖)、沉香(后下)、生甘草各69,生姜3片。本方有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疗程为4周。

20.苓桂术甘汤

(1)处方茯苓12g,桂枝9g,炙甘草5g,白术、苏子、干姜各1 0g.咳痰不爽者,加白芥子;痰有味者,加鱼腥草;咳剧者,加百部;乏力者,加党参。本方有健脾利湿化痰,温肾纳气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避风寒,忌食生冷油腻。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