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胃出口梗阻
症状体征 编辑本段 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大多数患儿有羊水过多史,隔膜孔大。足以通过食物,可无症状。隔膜孔小或继发炎症引起黏膜水肿使孔狭窄,则可引起梗阻症状。生后不久即出现呕吐,吃奶后即吐,呈喷射性,含乳汁和乳凝块,无胆汁和血液。呕吐常呈间歇性,伴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一般低于标准体重10%~15%,有的甚至低25%~40%以上。进食后哭闹、烦躁,呕吐后缓解。呕吐顽固则可出现脱水、碱中毒、营养不良。体检上腹部膨隆,可有胃形,有胃蠕动波,中下腹平坦。隔膜无孔(完全闭锁)时则较早出现高位梗阻症状。如为两个隔膜,则被隔离的胃下部和十二指肠上部膨胀,充满分泌物,形成一个囊性肿物,在上腹部可触及。
用药治疗 编辑本段 无论何种类型的幽门闭锁与狭窄均应手术治疗。盲端型闭锁应行胃十二指肠端端或端侧吻合术,符合生理解剖,效果良好。幽门或幽门窦部瓣膜闭锁或狭窄者,应行瓣膜切除,幽门成形术,术中将多孔胃肠减压管送到十二指肠段。在新生儿期,由于幽门管腔细小,瓣膜有水肿肥厚,不易切除瓣膜者,可仅行瓣膜切开幽门成形术也能获得良好效果。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经X线或内镜检查证实有幽门瓣膜狭窄而无明显梗阻症状者。
手术治疗切除隔膜,如切除隔膜部水肿,有梗阻症状,则需做胃肠吻合术。手术前后注意营养支持,纠正脱水、低氯性碱中毒,持续呕吐者,需胃肠减压。
饮食保健 编辑本段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戒除烟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护理 编辑本段 本病目前病因尚未十分明确,有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应做好遗传学咨询工作。
病理病因 编辑本段 目前尚不清楚,推测在胚胎8周前,内胚层管发育中断,导致断裂闭锁。8周后由于内胚层过长连接后形成隔膜。也有人认为与消化道空化过程异常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病因与小肠闭锁与狭窄的病因相似,是在胚胎期
前肠发育过程中腔化障碍所致。也有人认为可有血管发育畸形、梗死致胃坏死形成闭锁与狭窄;近年也有人通过胎儿镜活检,报道胎儿在宫内患有大疱表皮松解症,可能使幽门部黏膜受累形成瘢痕致幽门闭锁与狭窄。有人收集到81例,有家族性幽门闭锁,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型中,最常见为幽门膜式闭锁或狭窄,其与幽门窦部膜式闭锁或狭窄一起又称胃内隔膜(gastric diaphragm)。本节重点介绍此病。
疾病诊断 编辑本段 1.新生儿期其他原因所致胃穿孔 溃疡、机械性损伤、肠梗阻等所致的穿孔。
2.胎粪性腹膜炎 患儿常无胎粪,或较少胎粪排出,X线显示肠管粘连,肠腔充气扩张,有多个液平,腹腔内、膈下游离气体较少,胃泡影正常。有时可见钙化影。
检查方法 编辑本段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有血浆蛋白下降和血红蛋白减低,常有碱中毒;应查血钠、钾、氯、钙和血pH值。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胃泡影,中下腹无充气影。胃大小正常,于幽门前1~2cm处可见狭窄,钡剂可通过隔膜孔显示正常幽门括约肌和十二指肠球部影,胃内隔膜完全闭锁可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诊断,服钡检查,胃窦部为盲端,钡灌肠显示细小结肠。
并发症 编辑本段 可并发营养障碍,生长发育障碍,脱水,碱中毒,可并发贫血等。
预后 编辑本段 过去本病治愈率为80%,我们收集的29例全部治愈。中国医科大学1976~1987年共收治10例,其中幽门瓣膜狭窄5例,幽门窦部瓣膜狭窄5例。2例新生儿幽门瓣膜中央小孔极小,约有0.2cm,以高位肠梗阻入院,经钡餐胃肠透视及术中确定诊断。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经过平稳治愈出院。其中4例随访2~12年,患儿出院后1~2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均良好。
发病机制 编辑本段 胃内隔膜多位于幽门前1.5~3cm,或接近幽门处,也有同发生2个隔膜,另一个距幽门数厘米处,在十二指肠,将胃和十二指肠分隔开。隔膜可有孔(狭窄)或无孔(闭锁)。厚2~3mm,由黏膜、黏膜下组织和肌层组成。两侧均被覆有黏膜,间隙中充满疏松结缔组织。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