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按摩疗法治疗22例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发布日期:2014-10-07 09:30:45 浏览次数:1601

蛔虫性肠梗阻是农村常见的一种小儿急腹症,好发于2 -10岁的儿童。多数患者因饮食不洁,服驱虫药不当,或没有及时服驱虫药而造成蛔虫成团阻塞肠道; 另外还可能因蛔虫及其毒素的刺激使肠管痉挛,肠管缩小而梗阻。根据阵发性腹痛,不排便, 呕吐肠鸣音亢进,腹内有包块等主要症状,一般不难确诊。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我们用按摩疗法治疗22例蛔虫性肠梗阻,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分析:

在22例蛔虫性肠梗阻中,男12例,女10例,发病年龄均在2 -10岁。从发病时间到就诊时间,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72小时。患者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不排便,肠鸣音亢进,可摸到能够移动的条索状包块,疼痛时可见包块随肠管收缩而变硬。按摩前经口服蓖麻油、抗痉挛药物、灌肠等综合治疗无效者7例:(其中有2例准备手术),未经药物治疗者15例。在本组病例中,经按摩治疗后未服驱虫药而排出蛔虫的8例,最多达180余条,最少30余条。按摩时间最长者90分钟,最短者15分钟。

二、按摩治疗手法;

1.旋摩法。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手法。医者以两手全掌着力于患者腹壁,从右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在整个腹壁上反复旋转运摩,手法要柔和,深透有力(见图1)。一般需按摩10~15分钟,待包块消失后再改用以下三种手法。

2.扭揉法: 医者两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开并捏住病人整个腹壁肌,然后一手大拇指用力向外推,另一手四指向里拉,把病人的腹壁肌扭成S形(见图2)。操作约一分钟左右即可。

3.提抖法: 医者以两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着力,先将病人腹壁肌推向对侧,再以两手拇、食、中等指将原积聚的腹壁肌捏住提起, 然后高速度地上下抖动;再以两手四指末端用力将原手中之腹壁肌推回另一侧,再上下提抖。每侧提抖4~5次。

4.疏通法: 医者两手四指托起病人两侧腹后壁,然后用力上托,使整个腹壁汇集, 两手合拢于腹中,交右手紧握,再以左手掌用力,从剑突处向脐下推抚。反复操作3~5次,以使通气散积。

三、注意事项:

1.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凡属肠道先天性畸形、肠道肿瘤等所致肠梗阻, 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已有肠壁血运障碍征象的绞窄性肠梗阻等, 均不适合按摩治疗。

2.按摩前根据患儿年龄不同, 给口服蓖麻油或石蜡油30~40毫升,以润肠通便。

3.按摩后当腹痛、包块等症状消失后,可按年龄给以驱蛔灵驱虫。

4.有明显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者,可酌情先给以补液。

四、病例介绍:

患者宫,女,6岁,1973年2月10日上午9时人院。患儿子9日夜间开始脐周围有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一天未排便。腹部检查: 脐下1厘米处可摸到3x6厘米条状包块2处,有压痛,压之变形,肠鸣音亢进。诊断为蛔虫性肠梗阻。经用口服蓖麻油、抗痉挛药物及灌肠等综合治疗后,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患儿出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不振等中度脱水症状,又给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1,000毫升,症状仍不见改善,就决定手术治疗。 因患儿家属拒绝手术,要求采取别的措施,经外科医生与按摩医生研究,决定用按摩疗法治疗。经近1小时的反复按摩,症状逐渐消失,排便2次,先后排出蛔虫180余条。于10月11日痊愈出院。

五、体会:

1.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施用按摩疔法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疗效显著,经济简便,施术安全,便于掌握。适于农村医务人员应用。

2.按摩是以手施术来治病的,手法是否缓慢柔和适宜,与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如手法粗暴, 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3.诊断要确切,在施术中一定要聚精会神,密切观察病人表情及局部反应。如多次反复施术其症状仍不缓解,甚至加重,应考虑其他病症,须做进一步检查,不宜继续施术。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