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症是我国人体最常见的肠寄生虫病之一,以学龄儿童多见,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蛔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近10余年来由于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预防措施的建立发病率大大下降。蛔虫外科病中以蛔虫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due to ascariasis)最常见,多因口服不足量驱虫药(特别是山道年)及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如发热、腹泻等引起蛔虫聚集成团而阻塞肠腔造成梗阻。阻塞部位以回肠末端最多见。但可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分。
(一)发病原因蛔虫感染并在肠道内寄生,当寄生宿主机体环境和肠管功能紊乱时,如发烧、呕吐、腹泻、饮食不洁、吃生冷及刺激食物过多、驱蛔虫方法和药剂用量不足时,使蛔虫体受刺激,兴奋性增高,在肠道内增强活动,并相互扭结成团,阻塞肠腔造成肠梗阻。
(二)发病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蛔虫不成团,多寄生于空肠和回肠,以肠腔内食糜为生,平时安静,在肠腔内是分散的,与肠管纵轴平行寄居。当某些因素使蛔虫体受刺激,增强活动,在肠内扭结成团时,肠内容物仍可沿蛔虫体周围通过,故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如果梗阻时间过长,虫团不散,加以肠管持续痉挛,可变为完全性肠梗阻,蛔虫头部唇齿可直接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充血、水肿,代谢的毒物又刺激肠壁,使肠管产生反射性痉挛,增加肠腔梗阻。在回肠末端最常见。蛔虫聚集于肠段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基础上,由于近端肠管剧烈蠕动可诱发肠襻发生扭转,即发生蛔虫性肠扭转。另外,蛔虫或其毒素刺激所致的肠痉挛可诱发肠套叠,致使梗阻加重并有绞窄。虫团长期压迫肠壁可发生点状坏死、穿孔,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有时充满蛔虫的一段肠襻,因重量下垂可突然发生扭转、肠管很快发生坏死、病情急剧恶化。
1.腹痛 大多数初起腹痛为阵发性,且较轻,懒活动,不愿进食,能说清腹痛在脐周。病情进展后腹痛为持续性,精神差,面色青灰,烦躁不安,有的大声哭叫。
2.呕吐 伴随腹痛后多数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液和胆汁,有的甚至吐出蛔虫。少数也可有粪质性呕吐物,一般呕吐物中无咖啡样物或血液。
3.便秘 多数有便秘,少数仅初期有少量大便或排少量蛔虫,有的肠阻塞严重致缺血、坏死、出血,而排出少量血便。如年龄在2岁以下,需与原发性肠套叠鉴别。病情进展后完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
4.腹部肿物 腹略胀而软,本病多可触及多数活动性细索条样包块物,且有时按压肿物可变形,变更部位或分为数个,要与肠套叠、肠囊肿、腹腔结核等鉴别,这与小儿肠套叠的包块有一定鉴别意义,早期诊断多无困难。晚期腹胀严重时诊断较困难。当蛔虫团块久不散开或蛔虫已死亡,蛔虫分泌的毒素刺激肠壁而产生肠痉挛、肠道完全梗阻而膨胀、缺血、坏死,甚至穿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或因肠蛔虫团分量太重,肠管悬系在肠系膜上,蠕动紊乱而扭转,造成绞窄性肠梗阻。此时除以上症状加重外还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血象高、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5.肠梗阻 蛔虫团肠扭转则呈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症状,患儿突然有剧烈腹绞痛、呕吐,偶有血便,但一般量不太多。患儿一般情况迅速恶化,常有中毒症状、高热、脱水、腹膨胀伴压痛及肌紧张。偶可触及肿物,病情常很危重。X线腹部平片呈部分性机械性肠梗阻征。梗阻部位多可见卷曲在肠腔内的蛔虫影(互相扭结为一堆粗绒线团样阴影),表现为完全性低位小肠梗阻,可有绞窄或可疑绞窄的X线征,部分肠梗阻者肛门仍可排气。 病儿有卫生不洁、驱蛔虫方法不当,服药剂量不足等病史。病儿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呕吐伴有吐蛔虫、便秘等症状。腹部触及条索状或面粉团状能活动肿块。压之可变形,无压痛者应怀疑蛔虫性肠梗阻。在诊断本病同时应与腹腔结核、肠套叠、阑尾炎肿块等疾病鉴别。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