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的新特点和科学防控
2012年春节过后,猪场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流行性腹泻(PED)等病毒性腹泻发病较多,以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同时也引起其他日龄猪腹泻,影响生长速度、料肉比等生产指标。由于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发病急发病快,呈爆发式流行。加上病毒性疾病没有有效的药物控制,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在疾病的防控方案各位专家同行意见不一,效果也不一样,尤其是在免疫防控方面,也是如此。本文就病毒性腹泻的新特点和科学防控进行总结,供广大养殖业同行借鉴参考。
1、病毒性腹泻疾病概述
病毒性腹泻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种。
1.1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 TGE)
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2周龄以内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该病对仔猪的影响最为严重,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猪主要影响增重和降低饲料报酬。
1.1.1 病原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对光照和高温,对许多消毒剂也较敏感,在pH4-9的环境中稳定;在低温条件下,pH为3时也较稳定。
1.1.2流行病学 本病只侵害猪,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最为敏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时高达100%。该病主要以暴发性和地方流行性两种形式发生,传播迅速,1周内可传遍整个猪群。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寒冷季节较为严重。密闭猪舍,湿度大,猪只密度大的猪场,更易发生。
1.1.3发病机理 TGEV经鼻腔或口腔到达胃,能抵抗低pH值和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到达小肠,与高度敏感的小肠上皮细胞接触,或通过血流直达小肠上皮细胞,依靠病毒N蛋白的作用定居在细胞核内。大量细胞受到感染,其功能迅速改变或破坏;小肠内酶活性明显降低,扰乱了消化及细胞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的运输,引起了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使渗透压明显增高,导致液体的滞留,甚至从机体组织中吸收液体,引起病猪失水、代谢性酸中毒,故发生腹泻和脱水。死亡的最终原因是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导致的心肾功能衰竭。
1.1.4 临诊症状 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5~18h,有的长达2~3d。本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
仔猪突然发病,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呈碱性。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在2~7d内死亡,如母猪发病或泌乳量减少,小猪得不到足够的乳汁,病情加剧,营养严重失调,增加小猪病死率,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病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
仔猪、育肥猪和母猪的临诊症状轻重不一,通常只有1d至数天出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个别猪有呕吐,出现灰色褐色水样腹泻呈喷射状,5~8d腹泻停止而康复,极少死亡。个别哺乳母猪,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和腹泻。
1.1.5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主要病理变化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胀满,滞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黏膜充血或不同程度的出血,小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肠壁变薄而无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
1.1.6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由于本病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RV)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三种病毒,临诊症状都是以腹泻为主,很难区分。另外还应注意将本病与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区分开(见附表-4)。
1.1.7 防制
免疫预防是防制TGE的有效方法。TGE是典型的局部感染和黏膜免疫,只有通过黏膜免疫产生IgA才具有抗感染能力,IgG的作用很弱。口服,鼻内接种方法可分泌肠内SIgA抗体;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在抗TGE感染时也起重要作用。另外,关于TGEV的免疫大多数是对妊娠母猪于临产前20-40天经口、鼻和乳腺接种,使母猪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在乳中效价较高,持续时间较长。
1.2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猪均易感,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传播速度较慢。
1.2.1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对外界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物都可将其杀灭。
1.2.2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其以哺乳仔猪严重。母猪的发病率在15%~90%。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它通常是有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在一周内相继发病,2-3周后临诊症状可缓解。PED可单一发生或与TGEV混合感染,最近有PEDV与猪圆环病毒(PCV)混合感染的报道。
1.2.3发病机理 其发病机理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所引起的腹泻都是渗出性腹泻,腹泻引起脱水,以致病猪衰竭而死亡。
1.2.4临床症状 与TGE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主要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PED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或各种年龄的猪。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可达50%。断奶猪和肥育猪以及母猪常呈现沉郁和厌食临诊症状,持续腹泻4~7 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临诊症状。
1.2.5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肠膨胀,充满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个别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经常是空的,或充满胆汁样的黄色液体。
1.2.6 诊断 本病在临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均与TGE无明显差异,只是PED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
1.2.7 防制 隔离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人员流动、采用全进全出制等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为发病猪群随时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患病母猪常出现乳汁缺乏,应为初生仔猪提供代乳品。
治疗小猪可利用葡萄糖、甘氨酸及电解质溶液。疾病暴发后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所有14天内将分娩的母猪;用病猪的粪便或小肠内容物人工感染分娩前3周的怀孕母猪,使其产生母源抗体,以保护新生仔猪,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
1.3 轮状病毒感染(Rotavirus infection)
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是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成人和成年动物多呈隐性经过。
1.3.1 病原 轮状病毒(Rotaviris)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0.01%碘、1%次氯酸钠和70%酒精可使病毒丧失感染力。
1.3.2 流行病学 经消化道传染,主要是细胞免疫。但免疫期不长,所以痊愈动物可以再感染。各种年龄的人和动物都可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常呈隐性经过。一般发病的多是新生婴儿或幼龄动物。本病传播迅速,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应激因素,特别是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喂不全价的饲料和其他疾病的袭击等。
1.3.3 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进入动物机体,感染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发生吸收不良,从而导致腹泻。
1.3.4临诊症状 潜伏期12-24h,多发于8周龄以内的仔猪。病初常有呕吐,迅速发生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腹泻越久,脱水越明显,严重的脱水常见于腹泻开始后的3-7d,体重因此可减轻30%。临诊症状轻重决定于发病日龄和环境条件,特别是环境温度下降和继发大肠杆菌病,常使临诊症状严重和病死率增高。若无母源抗体保护,感染发病严重,病死率可高达100%;如果有母源抗体保护,则1周龄的仔猪一般不易感染发病。10-21日龄哺乳仔猪临诊症状轻,腹泻一二天即迅速痊愈,病死率低,3-8周龄或断乳2d的仔猪,病死率一般10%-30%,严重时可达50%。
1.3.5 病理变化 主要限于消化道。幼龄动物胃壁弛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或灰黑色。有时小肠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1.3.6 诊断 根据疾病发生在寒冷季节、多侵害幼龄动物、突然发生水样腹泻、发病率高和病理变化集中在消化道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1.3.7防制 本病的预防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兽医防疫措施,增强动物抵抗力。新生仔畜及早吃到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
2、主要腹泻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上述三种病毒性腹泻疾病以腹泻为主要特征,也非常相似,除此之外还有黄白痢、红痢、血痢等也引起猪出现腹泻症状,但是因此我们通过表格的形式把主要引起腹泻的疾病加以区别。详见表1
表1 有腹泻症状的猪病鉴别诊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