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缺损的症状起因
发布时间:2011-07-10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76人关注
【概述】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6%,股骨是体内最长、最大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负重骨之一,如果治疗不当,将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股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必须依骨折部位、类型及病人年龄等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法治疗。不管选用何种方法治疗,且必须遵循恢复肢体的力线及长度,无旋转,尽量行以微创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促进愈合;采用生物学固定方法及早期进行康复的原则。【解剖与解剖生理】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骨干由骨皮质构成,表面光滑,后方有一股骨粗线,是骨折切开复位对位的标志。股骨干呈轻度向前外侧突的弧形弯曲,其髓腔略呈圆形,上、中1/3的内径大体一致,以中上1/3交界处最窄。股骨干为三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股骨干直径相对较小,故除不完全性骨折外,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他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否则内固定的髓内针、钢板,可以被折弯曲、折断,螺丝钉可以被拔出。股动、静脉,在股骨上、中1/3骨折时,由于有肌肉相隔不易被损伤。而在其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动、静脉。【病因与发病机制】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撞击、挤压等;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如杠杆作用,扭转作用,由高处跌落等。前者多引起横断或粉碎性骨折,而后者多引起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出血多者,在骨折数小时后可能出现休克现象。由挤压伤所致股骨干骨折,有引起更多"style="COLOR:darkblue;TEXT-DECORATION:none"挤压综合征的可能性。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后上、内移位(图1)。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动、静脉和胫、腓总神经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图1股骨干骨折移位方向A.股骨上1/3骨折移位;B.股骨下1/3骨折移位【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概述一般有受伤史,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远端肢体常外旋。X线片检查可以做出诊断。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以免遗漏同时存在的其他损伤,如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分型分期1.根据骨折的形状可分为:(1)横行骨折大多数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线为横行。(2)斜行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引起,骨折线呈斜行。(3)螺旋形骨折多由强大的旋转暴力所致,骨折线呈螺旋状。(4)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在3块以上者(包括蝶形的)如砸、压伤等。(5)青枝骨折断端没有完全断离,多见于儿童。因骨膜厚,骨质韧性较大。伤时未全断。2.Winquist将粉碎性骨折按骨折粉碎的程度分为四型:Ⅰ型:小蝶形骨片,对骨折稳定性无影响。Ⅱ型:较大碎骨片,但骨折的近、远端仍保持50%以上皮质接触。Ⅲ型:较大碎骨片,骨折的近、远端少于50%接触。Ⅳ型:节段性粉碎骨折,骨折的近、远端无接触(图2)。图2股骨干骨折Winquist分型【并发症】(一)内固定失效及松动1.钢板内固定失效及松动Rozbruch1998年报道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失败率(钢板或螺丝钉断裂、弯曲)为11%,内固定物松动(螺钉失去术后原位置及发生松动)约为5%。失效原因及预防措施如下:(1)适应证选择不当:首先是患者本身情况,在骨折部骨质疏松情况下,不应选用钢板内固定。其次考虑到目前常用AO技术的局限性,在高能量损伤导致骨折,AO的核心技术-折块间加压固定却难以达到预期作用。应从既往较单一生物力学着眼,转变为生物学为主,更加强调保护局部血运。但在临床应用中,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过多的依赖加压固定。对具体骨折缺乏分析,不考虑条件,例如对蝶形骨折,仍以加压钢板固定。其实此类骨折应按支撑固定原则,选用中和(平衡)钢板进行非加压固定。另外严重粉碎骨折,严重开放骨折也往往没有条件或不宜采用加压钢板固定(图3)。图3不宜采取加压钢板固定的骨折A.股骨中1/3内侧骨皮质有蝶形骨折,行接触钢板固定后,因内侧不稳定而失败;B.换内锁钉后愈合(2)方法错误:违反钢板技术的应用原则:①钢板张力侧固定原则: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肢体于负重时或承受载荷时,骨干某一侧承受的应力为张应力,是张力侧。如承重肢的股骨干,因在单肢负重时,身体重力必将落于该肢的内侧,因此股骨干的外侧(严格地说,因股骨颈有前倾角,应为后外侧),股骨干骨折用钢板固定时应置于外侧。错置于前侧者钢板极易失败。②钢板对侧骨结构的解剖学稳定原则,钢板固定既来自钢板本身性能和固定技术,同时也必须恢复骨折部骨髂稳定性,即骨髂连续性和力学的完整性,因此每当钢板固定之对侧存在缺损时,如粉碎骨折片,或因固定而出现的过大间隙,都需要给予消除,植骨是其重要手段。否则,即会因不断重复的弯曲应力,致使钢板产生疲劳断裂,这是钢板固定失败常见原因。如蒋协远报道102例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原因中,有84例原手术复位固定后骨折端有超过2mm间隙或骨折部位内侧有骨缺损,且未植骨,结果招致内固定失效,另外,植骨后,于6周左右能形成连接两骨折端骨桥,产生一个生物接骨板效应,于6~10周即可发挥作用,从而减少钢板所承受的应用,减少钢板失效(图4)。图4股骨干中下1/3交处骨折,内侧皮质不稳定,加压钢板失败③钢板固定原则:各种内固定物应用均有其固定方法与步骤。如果对方法不熟悉,图省事无故简化,或设备不全勉强使用,都可以使固定物的固定作用失效。例如,AO螺钉固定时,与普通钢板根本不同是具有充足的把持力。AO松质骨螺钉之所以能使骨折块之间形成加压,是依靠宽螺纹对远侧折块的把持力,和借助螺蕊滑杆在近侧折块钻孔内的滑移作用获得。皮质骨螺钉为非自攻式螺钉,其螺钉与螺纹径的差距较大(常用的皮质骨螺钉4.5mm,螺蕊仅为3mm,必须在钻孔(钻头3.2mm)后,选用丝锥攻丝,再顺势徐徐旋入螺钉。否则势必将钻孔壁挤压形成无数微骨折,从而使螺钉之把持力大大削弱,实践中,此类错误仍不少见。动力性(DCP-Plate)固定是依靠球形螺帽沿钢板钉孔之固定轨道旋转滚动下移,带动加压侧之骨块向骨折部移动,以产生折块间加压。加压侧之加压螺钉入骨的位置必须准确,因此,在钻孔时需用专门的偏心导钻。如果凭肉眼瞄准,很难不差分毫,如此则易造成螺钉无法滚动下滑直达底部,螺帽卡在钉孔边缘,不能完成加压(图5)。图5股近中段骨折,骨折远侧钢板短致螺钉退出(3)术后未能正确功能锻炼和过早完全负重:蒋协远等报道102例钢板固定失效者,其中56例(54.9%)施钢板固定后不稳定,术后加用外固定或骨牵引,导致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功能锻炼时增加了骨折端应力,造成钢板固定失效。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以及锻炼的方法决定于患者体重,术前膝关节活动情况和术中内固定稳定程度等因素。决不能因钢板本身材料强度高,而骨折端未获加压就过早过多地活动。反之,邻近关节处于正常活动范围,可以减少骨折端应力,起到间接保护钢板的作用。另外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完全负重,也是导致钢板失效原因。文献报道,股骨新鲜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4~15周,近4个月,所以3个月内避免负重。另外,指导病人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主要依据骨折愈合进展情况,只有在临床和X线都证实骨折已愈合时,才能完全负重。2.髓内钉固定失效髓内针固定术是本世纪治疗骨折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而带锁内针是近30年来,由于生物力学发展,X线影像增强设备的改进及推广,手术器械更新及骨科手术台的完善,给这个古老方法注入活力,成为目前治疗股骨骨折主要方法,但内固定松动或失效率为8%~10%。(1)梅花针固定股骨干骨折失效原因及预防:梅花髓针固定股骨干骨折,方法简单及固定可靠,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早期无适当扩髓器械时,还有术中卡住髓针发生,有扩髓器械后,选与扩髓器等粗的髓内针,可以避免。但由于病例选择不当或方法不合理,术后易发生弯针及断针、退针并发症,其原因:①适应证选择不当:梅花针的固定作用来自髓内针与髓腔内壁紧密相嵌所产生摩擦力,从而控制骨折端的旋转及剪力,因此对髓腔狭窄部的横断,短斜或短螺旋骨折能防止短缩、成角、旋转,但对狭窄部已破坏,>直径50%长斜及螺旋骨折中下1/3骨折髓腔扩大,多段骨折等,梅花针固定基础已破坏,难以较好固定,折端不稳,如果术中、术后不加强防范措施,在折端处应力集中,此处髓针易发生弯针、断针(图6)。②内固定置入不合理:a.选针过细:此种情况多发生在术者初做骨折内固定时,尤以无扩髓器械,过分担心粗针插入髓腔发生滞针或强力打入将骨干胀裂,未行扩髓而盲目操作引起。b.髓针插入远折段的长度不足,一方面选针过短,另一方面骨折部位偏下,由于远端力臂缩短,梅花针受到应力集中,造成弯针、退针,所以当远折端不足10cm时应慎用梅花针。c.梅花针开口的朝向错误;股骨干骨折因内收肌群作用插针时开口应指向大腿外侧,如果开口相反方向易发生弯针(图7)。③过早负重:由于梅花针抗弯,防旋转,短缩能力差,尤其应用9mm以下的细针术后应制动或维持牵引,如果未及时有限固定,相反早期负重,折端不稳定,必然使髓针应力增加,易发生髓针弯曲及断裂。北京军区总医院1994~1997年间使用梅花针治疗新鲜股骨骨折中1/3狭部粉碎、长斜、长螺旋,中下1/2骨折及多段骨折42例,未发生内固定失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a.正确选择髓针的长度及直径,一般经扩髓后置针直径11mm,个别10mm,长度从大粗隆顶点到膝关节面上3cm,至少在折线下15cm,髓腔粗者可采用双梅花针固定;b.在狭窄部注意骨连续性恢复及稳定性,对长螺旋,长斜骨折,对骨折局部充分扩髓,使之复位后,折端相嵌,必要时加固2~3道钢丝;对严重粉碎骨折,取髂骨植骨,恢复折端连续性及稳定性;c.大量充分骨折周围及髓内充分植骨;d.对股骨髓腔狭窄部以远骨折,因远端骨髓腔粗,髓针固定后,易发生侧移位,摆动,可于髁上横穿3mm骨圆针,然后内、外侧用石膏或夹板,与骨圆针一起固定;e.髓针固定术后,制动4周,6周后部分负重。图6股骨中下1/3骨折梅花髓内针不?能控制远断端旋转弯针图7股骨干上1/3骨折,梅?花针固定,针较细退针(2)带锁髓内针固定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及预防方法:带锁髓内针不仅保留梅花髓内针在髓腔内与髓腔壁相嵌的特点,而且有自身特征,即通过骨折远近端横穿锁钉,使骨折与髓针整个长度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具有较大稳定性,可以防止短缩及旋转移位。扩大了梅花髓内针的使用范围,具有手术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它的手术操作比较复杂,临床上也经常出现内固定失效或松动并发症,一般发生率为7%~8%,其原因:①适应证选择不当:带锁髓针治疗股骨干骨折较普通髓内针使用范围明显扩大,适用于小转子以下,距膝关节间隙9cm以上各种类型的股骨干骨折。但在适应证选择上,必须考虑锁钉的位置,由于近端锁钉通过大小转子,因此大小转子必须完整,否则近端锁钉起不到固定作用。同时,骨折线不能太靠近股骨远端,否则远端锁钉控制旋转及短缩能力减弱。尤其靠近骨折远近端的裂纹骨折,普通X线片显示不清,有可能造成内固定失效。因此,对此类病人,术前可做CT检查,确定骨折范围,以免适应证选择不当,造成手术失败。②术中内固定置入错误a.近端锁钉放置失败:近端锁钉的植入因有定位器及其相适应的器械,一般无困难,但当瞄准器松动或反复应用瞄准器变形,锁钉也有可能从主钉锁孔的前方或后方穿过,不能起到固定作用。Shifflett等报道,84例股骨干骨折中有2例近端锁钉未穿过锁钉孔。预防方法:放置近端锁钉前一定要拧紧固定主钉与定位器的连接杆,以免松动造成定位器不准;在放置锁钉前,正位透视下主钉近端的锁孔内、外缘应各有一半月形切迹。若锁钉穿过主针的锁孔,半月切迹消失。侧位透视,锁钉与主钉应完整重叠,见不到锁孔。b.远端锁钉放置失败:因目前尚无理想的远端锁钉的定位器,故远端锁钉的放置是手术中较困难的一步。初学者一定要有耐心,否则容易失败。Wiss等报道了112例粉碎性股骨干骨折中有1例远端锁钉未通过锁钉孔,同一作者报道95例股骨转子下骨折,用G-K钉固定亦有1例远端锁钉未通过锁钉孔。预防方法:主钉在打入髓腔过程中,钉体可能会发生轻微的扭曲、变形,造成锁钉孔相应发生改变。在正常情况下,用C形臂、X线机侧位观察远端锁钉孔,钉孔呈正圆时,锁钉放置比较容易,否则应适当调整C形臂、X线机与股骨远端的角度,或改变肢体的位置,以使钉孔在荧光屏上呈现正圆时为止,经验少的医生应特别要注意;目前文献报道放置远端锁钉方法比较多,均可参考使用,我们认为应以徒手尖锥法较实用,即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当锥尖放到圆的中心时,垂直敲。这时助手固定位患肢,以免因肢体晃动造成锥尖移位。③术后主针的断裂及锁钉的退出或断裂a.主钉断裂:髓内针是通过股骨中轴线固定,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应力遮挡作用小,主钉断裂的机会相对比较少,股骨发生骨折后,其外侧为张应力,内侧为压应力,带锁髓针虽然通过股骨中轴线固定,但在骨折端,钉受到向内弯曲应力的影响,尤其粉碎骨折者,针体受到应力较大,另外受针的质量影响及术后过早负重均易造成主钉断裂。预防方法:手术时尽量减少对骨折端血循环的破坏;若为萎缩性骨折不愈合应植骨;用普通髓针固定失败后改用带锁髓针内固定时应选较前者粗1mm髓针;对于粉碎骨折或第二次手术的骨折应适当延长不负重时间,应在骨折端出现桥形骨痂后逐渐增加负重;选择动力型或静力型固定一定要适当。b.锁钉的退出及断裂:近端锁钉是通过大、小转子固定的,和肢体承重方向有一定夹角,锁钉为全螺纹,虽退出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发生断裂。发生螺钉断裂和退出原因:过早负重,锁钉的螺纹部分是承重薄弱点,螺纹和主针锁孔缘卡住,负重时锁钉易发生断裂,锁钉退出均发生在远端锁钉,其原因是安放远端锁钉时遇到困难,反复钻孔,造成骨孔过大,锁钉松动。预防方法:无论动力型或静力型固定,没有达到骨性愈合前,患肢不能完全负重,以防锁钉断裂;主钉要有足够长度,应在股骨远端松质骨部分安放锁钉,而在股骨干部分安置远端锁钉,操作困难,远端锁钉安置时争取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钉。(二)感染1.原因较复杂。在开放损伤时,由于治疗时间过晚,或清创不彻底往往发生局部感染,闭合骨折感染的原因虽多为医源性,如手术过程中及使用器械或敷料消毒不严密,手术时间长及创伤轻重,都可成为感染因素,但确定比较困难。2.临床表现(1)急性期是指内固定术后2周内出现感染。疼痛和发热是常见症状。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X线片没有明显变化。(2)亚急性期2周后临床症状消失,患者诉含糊的深部搏动疼痛,可局限在骨折部位。可存在两种形式:手术切口处发热和剧痛,炎症的症状很少仅有轻度疼痛。实验室检查存在急性炎症。X片在内固定的螺钉周围有明显透亮区,在存在骨膜反应的骨折端经常可看到骨质吸收,皮质骨溶解。实际上这是骨髓炎的早期征象。(3)慢性期骨不连感染性不愈合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伤口慢性流脓、骨折端疼痛、内固定物失效。X线片示典型的不愈合征象,骨的端分离和存在包壳,髓内固定物明显松动。(4)慢性期骨愈合骨折已愈合但感染仍存在。3.诊断(1)病史最主要的症状是出现疼痛或疼痛逐渐加重,局限于骨折或不愈合部位,还可以在髓针插入骨点或锁定螺钉处。疼痛性质通常为钝痛,拒绝负重。次要症状包括发热、盗汗、心悸或贫血等。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烟、酗酒、开放骨折和曾行外固定架固定等。(2)体检初期感染体征很少,但随着炎症发展,表现日渐明显。首先在常见感染部位-骨折或不愈合处,髓针或螺钉的入点,出现局部红肿、张力增高、引流物为血性或脓性则提示深部感染。4.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急性反应期如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若感染长期存在则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贫血。在张力最大或炎症部位穿刺做革兰染色或培养可明确诊断。(2)放射学检查在X片上看到髓腔的变化最早也需要几周时间。开始是在骨折部位皮质密度轻微减低,随着感染的发展在内固定物和锁定螺丝周围可看到透亮区,以后在骨折部位可出现皮质骨内膜呈扇形溶解,骨膜反应可延伸到骨折端的一定距离,常与骨痂或骨膜新生骨相混淆,更严重的骨吸收提示深部感染。5.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的外科治疗原则如下:①所有骨和软组织炎性组织必须清创;②稳定的固定是控制感染和骨愈合关键;③髓内针容易被多糖蛋白复合物所覆盖,这种复合物中可隐藏细菌并促进生长,因此更换髓针可看成是去除感染源;④整个髓腔的感染是髓内针在髓腔的长度和锁定螺钉,因此取针后用小的髓腔锉行髓腔清创是有效的;⑤使用足量的细菌培养敏感的抗生素。(1)急性期积极的治疗可保证骨的存在和固定物的稳定。手术切口或炎症最重的部位的引流是第一步,同时静脉使用抗生素。但大部分病例使用髓腔减压更有效,在骨折端或其他部位切开清创,如果脓性分泌物多可打开入针处进行灌洗,取出远端的一枚锁定螺钉,使液体从骨折端和钉孔流出来,之后螺丝钉重新置入。实心髓内针应在针周围冲洗。所有伤口均应畅开二期愈合。松动的髓针及螺钉必须更换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因为骨折部位稳定性对愈合和控制感染是重要的。静脉给予敏感的抗生素,直到感染得到控制,通常需2~4周,之后再口服抗生素1个月。(2)亚急性期在亚急性期主要问题是早期骨髓炎及骨愈合不完全。一些患者临床和放射学征象少,单独应用静脉抗生素就有效,但大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治疗。固定牢固的骨折应清创,静脉应用抗生素2~4周或直到临床症状消失,继续口服抗生素一段时间。固定不牢固有明显放射学变化的骨折通常有明确感染,应行清创,取出固定物,顺向冲洗髓腔直到流出水清亮,要全长扩髓,通常扩大直径1~2mm或在髓腔锉的沟槽中可看到正常的骨屑,然后重新置入髓内针和锁定螺钉,骨折端的切口应开放延迟闭合。也可以在扩髓后用外固定架,对于严重扩散的髓腔感染和需对骨广泛清创的骨折来说,外固定架比髓内钉更佳,并同时局部应用抗生素珠链。静脉抗生素持续6周后改口服。(3)慢性期骨不连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骨与软组织彻底清创,固定骨折,促进愈合,根治感染。(4)慢性期骨愈合小块骨感染仅需取内固定物、简单的髓腔冲洗,不必长期应用静脉抗生素;广泛的髓腔感染则应取出内固定物、冲洗和静脉抗生素。(三)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是高能量的骨干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近来越来越多的报道以不扩髓髓内针来治疗高能量的骨干骨折,它可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性,对软组织和骨内血供损伤最小。但一部分文献指出常需再次手术植骨促进愈合。1.原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是骨折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其原因可分两方面:(1)局部创伤因素软组织损伤严重,骨血供受损,如三段或粉碎骨折等。(2)医疗因素主要的为内固定物的松动、弯曲和断裂,原因有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手术技术不合要求、内固定物质量差、强度不够、缺乏合理功能锻炼。2.临床表现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的临床表现,肢体局部水肿持久存在,压痛长期不消失,甚至在一个时期反而突然加重。X线片上可显示软骨成骨的骨痂出现晚而且少,并长期不能连续,骨折端的吸收更为明显,间隙增宽,边缘因吸收而模糊。在骨膜断裂的一侧,骨端变圆。至于不愈合,除临床上有骨折端之间的异常活动,X线片上显示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间隙;骨端硬化,相互成杵臼状假关节。3.治疗(1)延迟愈合对于内固定术后的延迟愈合,原来系钢板固定者,可行骨折周围植骨,或更换为髓针固定并植骨;髓针固定者采用动力化及植骨或更换扩髓髓内针并植骨。髓针固定后延迟愈合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动力化,即取出一侧的锁定螺钉后部分负重,使骨折端获得动力加压促进愈合。Whittle报道有50%的延迟愈合在动力化后获得愈合。然而粉碎骨折和远近两端的骨折在动力化后常出现成角或短缩,这是由于小直径的针与皮质内膜的接触有限造成。因此Templeman建议:对于轴向稳定的骨干骨折在12~16周时采用动力化;干骺端骨折由于产生成角和缩短的风险大,不应动力化。严重的股骨开放骨折治疗后,尽快植骨是被广泛采用促进愈合的方法。对于轴向不稳定的或粉碎的或骨缺损超过横截面30%的长骨骨折应行植骨,单纯采用更换内固定物效果不佳。Singer指出合并有骨缺损的那些临床上可预测到延迟愈合的骨折,应在4~6周时早期植骨以促进愈合。(2)不愈合更换内固定,是不愈合主要的治疗方法,钢板固定失败者,可更换为髓针,尤其带锁针,髓针固定者,可以由梅花针改为带锁髓针,带锁髓针亦可更换直径大一号,更换髓内针可能有三个因素刺激了骨愈合。①Muller和Thomas(1979)证实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对于肥大型骨不愈合有明确的效果。②扩髓产物有诱导成骨作用。③Danckwarat?Lilliestrom(1969)提出对完整骨髓腔的扩髓可以引起骨内膜新生骨形成。Court-Brown报道对于扩髓髓内针治疗后不愈合,采用更换髓针方法获得成功。认为此种方法成功之处在于避免对所有的闭合骨折和GustiloⅠ、Ⅱ、ⅢA型开放骨折进行植骨,同时对ⅢB型骨折对植骨要求减少,但如果此型骨折有明显骨缺损则效果不佳,应早期植骨。同时还发现更换髓针术后感染率猛然升高,应当注意。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