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

发布日期:2014-11-20 01:36:28 浏览次数:1612

(一)发病原因急性胆囊炎胆管炎的主要病因为胆汁滞留与细菌感染。胆汁滞留多因胆管梗阻造成,常见的梗阻因素有胆道先天性或炎性狭窄、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及寄生虫引起的胆总管括约肌痉挛。细菌多经血液也可经淋巴、肠道或邻近器官而侵入胆囊与胆管,引起炎症的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约占70%。其他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亦可为混合性感染。

(二)发病机制胆囊为一盲袋,胆囊动脉为一终末动脉。急性期时,在胆囊管梗阻后,胆囊黏膜的分泌增加,吸收功能降低,胆囊内压逐渐增高,可压迫胆囊壁的淋巴和血管,使淋巴血运回流障碍,小动脉可因炎症而闭塞,进而引起局灶性缺血性病变,胆囊黏膜可出现糜烂、溃疡和坏死,重者可引起胆囊壁的大片坏死。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的病变开始时,黏膜充血水肿,继而波及胆囊或胆管壁各层,管壁增厚,表面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在感染严重病例,囊壁有化脓灶,形成化脓性胆囊炎和(或)胆管炎。年龄越小,病变演进越急剧,由于同时有胆囊管或胆总管口括约肌痉挛,胆囊或胆总管膨胀,可发生局限性缺血和坏疽而引起穿孔、胆汁性腹膜炎。此时,患儿可出现神志模糊、中毒性休克等征象。根据病理改变的程度,可分为4型:

1.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多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胆囊内压增高,胆囊黏膜层炎症水肿,囊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小儿“胆囊积水”即属此型。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炎症继续向胆囊壁的肌层及浆膜层发展,胆囊壁的全层增厚,血管扩张,渗出增加,浆膜可被脓性渗出物覆盖;胆囊内的胆汁呈混浊脓性。

3.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胆囊内压继续升高,囊壁水肿加重,可使胆囊壁的血管产生炎性闭塞等,致使囊壁的组织坏死。坏死后的胆囊组织稍遇胆囊内压增高即可出现胆囊穿孔,脓性胆汁流入腹腔,可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腹膜炎。而慢性的胆囊管堵塞可导致胆囊积水,胆汁的色素被吸收后,变为白胆汁,钙的分泌增加,可出现石灰水样胆汁。钙在胆囊壁内沉积可产生“瓷样胆囊”。在成人,这种情况的病例有50%发展为胆囊癌

发病常较急骤,多于发病后1天内就诊。以腹痛高热寒战为主要症状,偶有黄疸。上腹疼痛呈持续或间断性钝痛胀痛或剧烈绞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高热可引起惊厥,或精神不好、谵妄昏迷等症状。黄疸较轻,时间短暂。体格检查呈急性病容,体温可持续在38.5℃以上,最高可达41℃,右上腹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个别严重病例以中毒性休克为初起症状,经治疗后方出现腹胀、全腹紧张及压痛等腹膜炎体征。末梢血象白细胞数增高,并以中性白细胞数增多为主,核左移及有中毒颗粒。 小儿有右上腹部持续性痛、压痛、肌紧张、能触及肿大的胆囊底,或伴有高热、黄疸时,诊断多无困难。但小儿胆囊炎常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发病率低,婴幼儿不能确切表达自觉症状,常影响及时确诊。B型超声及术前胆道造影有助于诊断。以中毒性休克情况来就医的患儿,也要考虑到有本症的可能。结合症状、体征和病程发展迅速,伴有精神不好、谵妄、神志模糊或昏迷等,可以做出诊断。

(4)胆管结石,瘢痕狭窄非手术不能解除者。手术原则是:解除胆道的梗阻、充分引流减低胆内压。术前应积极准备,包括输血、补液,静脉输入抗生素及纠正休克等措施。如经3~6h的积极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即应行急症手术以免失去抢救机会。手术方式可根据患儿一般情况及局部情况决定。如系化脓性穿孔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则作胆囊切除。如病变限于胆囊而小儿一般情况不良者亦可作胆囊造。若同时伴有胆总管炎症或穿孔时则须行胆总管引流,同时行腹腔引流。

(二)预后一般急性胆囊炎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消退自愈,但伴发腹膜炎者,须经积极准备后手术治疗。上述66例中死亡3例,其年龄分别为2个月1例。1岁以内2例,均系伴发胆汁性腹膜炎晚期患儿。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12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