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肝炎病人如何防止肝癌的发生

发布日期:2014-11-30 16:18:56 浏览次数:1600

一般来说,肝炎的预后大多数是良好的,患了急性肝炎可以顺利恢复,不会演变成硬化肝癌,不过确实有乙型肝炎病人长期不愈,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国外有报道,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非携带者高200倍以上。95%以上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是由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演变而来的。

为什么少数患乙型肝炎的病人,能够出现原发性肝癌的不良转变呢?其机理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因而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加以防止。有的学者认为,既然乙肝病毒是罪魁祸首,那么防止乙型肝炎将有利于减少肝癌的发生。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则认为,肝癌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乙肝病毒只是始动原因。因为许多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只有一部分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人仅仅是少数。预防治疗乙型肝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采取单一措施未必能解决问题,应该通过综合的措施预防乙型肝炎慢性化,防止癌变的发生。例如患了乙肝应尽可能早治疗;尽可能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避免有害的物理因子刺激,减少X线和放射性物质对肝脏的照射;应尽可能减少和及早治疗各种感染,避免各种创伤和手术。麻醉、手术创伤都对肝脏功能恢复不利,必要时应尽量选择在肝功能恢复后再做手术。应避免饮酒,特别是嗜酒。发展成原发性肝癌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病毒的原因之外,食物中的黄曲霉素、饮水中的亚硝胺含量过多,密切接触某些金属,如铂、铜、锌等,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系。

另外,肝癌的发生亦与机体的免疫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细胞经常发生癌变,可能形成癌细胞,但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清除这些细胞的能力,人体不发生癌症。当人体免疫力减弱时,就容易发生癌变。增强体质,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也是防止肝癌发生的重要方面。乙型肝炎病人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进行适当的身心锻炼,保持乐观的情绪,不吃霉变食物,饮食应清淡,并应富有维生素及蛋白质等,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摄入“高蛋白质”“充足热量”的饮食。过去在肝病治疗中十分强调要限制病人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因为临床经验表明,当肝硬化失代偿病人一次摄取大量蛋白质时,常因发生肝性脑病而出现神志不清乃至昏迷。但是,距今40年前的一项实验带来了被称为“肝病治疗一大革命〃的重大转变,实验中将高蛋白质、高热量食品喂给患肝硬化的实验小白鼠,结

果发现这类食品对实验动物肝硬化的康复有惊人的促进作用,当把此结果应用到病人的治疗中时,同样发现肝硬化病人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能提高肝脏的代谢功能,促迸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和肝脏功能的恢复,从而使病情得到改善。此后,“高蛋白质”“充足热量”成为肝病病人饮食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一直延续至今。当然,这一原则也必须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如病情重、在肝病活动期、肝病晚期,则不宜应用高蛋白质饮食;慢性肝炎病人以及其他病情稳定的较轻的肝病病人就不必过分拘泥于这一原则,而只要能保持营养充分即可。

肝病病人,尤其是慢性肝病病人应充分注意饮食中的营养平衡,每日必须摄入以下四类食物以帮助肝脏康复:

(1)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脂肪的食物,这类食物以营养丰富而见长。

(2)鱼、肉、豆制品等食物,这类食物被人体吸收后有助于人体血液、肌肉组织的生长。

(3)蔬菜、瓜果、芋类、菌菇类、海带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这类食物有助于人体的营养平衡。

(4)米饭、谷类等碳水化合物以及糖、油等食物,这类食物可以补充入体热量,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

一般来说,一位体重幼千克(公斤)的成人,全日应摄入蛋白质75克j旨肪60克,糖类240-300克,热量7.53-8.37兆焦(1 800-2000千卡),折合食物大致为:牛奶5%克,鸡蛋一个,瘦肉或禽、鱼、虾150克,青菜500-750克,豆腐或豆制品50-100克,主食200-250克,水果250克,烹调用油25克以下。

在临床中,经常有乙肝病患者咨询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其实,对乙肝病人的饮食并没有太多的特殊要求,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相当不错,各种营养食品都可以得到,家庭饮食结构也日趋合理,所以一般正常的饮食可以满足大部分肝炎病人的需要。

肝病患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额外食品,把饮食热量控制在1800~2200千卡之间,每餐吃到八分饱为宜。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代偿期病人的食疗原则是:除遵守所有肝病病人饮食治疗中的“高蛋白质、高热量”原则以外,另外增加一条,就是低盐、高维生素

肝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甲肝常在一些城乡暴发流行。乙肝的人群带毒率在10%以上,得了肝炎后,不仅损害健康,影响工作和学习,经济上也会增加负担,因此必须重视肝炎的预防,目前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注射肝炎疫苗。

病毒性肝炎目前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现已研制成功的肝炎疫苗有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两种。甲肝疫苗的全称为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是把甲肝疫苗经过科学的方法处理,使病毒的毒力或致病力减弱。但保留其抗原性,使机体产生甲肝抗体,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甲肝疫苗注射,一般在2─3周内即可有绝大部分接种者产生良好的抗体应答,凡是产生抗体应答者不论其效价高低,均能抵抗病毒性的侵袭。因此,在甲肝流行地区或单位发生甲肝暴发流行时,及时地对易感者或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可中止甲肝的流行,甲肝疫苗接种获得的抗体是牢固的、持久的。免疫学家、流行病学专家认为“注射一针,一生受益”,即使接种后获得的甲肝抗体消失了,当再感染了甲肝病毒,人体在5─10天就迅速地产生了抗体,而预防甲肝的发生。

乙肝疫苗是由高纯度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的外壳糖蛋白,经化学或加热灭活制成的。自1981年问世以来,已接种数亿人口,证实是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外壳经灭活制成,注射人体内不能在体内增殖,所以要注射三次(0. 1.6),多次的接种,可使人体内产生表面抗体而预防乙肝,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大部分人可自愈。

但有的人临床症状消失了,但却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给乙肝的预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乙肝疫苗的应用,除了减少发病,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减少携带者来预防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即使在乙肝病毒携带率很高的国家(超过10%),如果实施儿童普遍免疫,在两代人的期间内携带率可以降为零。因此,现已有20多个国家将乙肝疫苗列入婴儿计划免疫内,乙肝疫苗对儿童的免疫力可维持6─7年以上,一般在接种5年后强化接种一次,可获得更长久的免疫力。由此可知甲肝和乙肝疫苗都需要注射,只是不要同时接种。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水平感染的时间少于两年者,用于干扰素制剂 HBsAg 、HBeAg及HBV一DNA的消失比较容易;患者肝脏活检病理改变轻者,没有或稍有肝脏纤维化者的效果较好;青壮年的疗效优于老年人。

还有较多资料表明,对慢性肝炎早期采用干扰素制剂治疗半年以上,并取得临床效果者,有利于防止肝脏纤维化,并能阻断向肝硬化发展。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治疗可以防止急性丙型肝炎向慢性发展。用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丙型肝炎病毒可被抑制,发病过程可中断,有利于丙肝的恢复。

丁型肝炎:干扰素-a每次300万单位,每周3次,共12周,可使66%的患者血清中丁肝病毒RNA消失,同时使血清转氨酶下降。早期治疗每次900万单位,每周3次,有效率可达70%,使25%的慢性丁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损害减轻。但一旦中断治疗疾病呈复发倾向,病毒可再度复制。因此,为控制丁型肝炎的加重和进行性慢性病变,可能需要长期持久地应用干扰素-a治疗。但对治疗2~3个月后生化上仍无反应的患者,必须立即停用,用中西药综合治疗为宜。

庚型肝炎:对于治疗庚型肝炎,正在研究中,但有人报道干扰素治疗慢性庚肝与乙肝或丙肝病毒合并存在的病例有一定效果。

什么是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肝脏引起的一种疾病,它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HCV感染的主要特点是肝脏炎症或肿胀,可以导致肝脏硬化和肝癌。

丙肝病毒感染率高吗? 世界范围内估计有1.5亿人携带丙肝病毒,其中我国约为4000万。

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是什么? 丙肝的症状表现为黄疸流感样症状体重减轻关节强直疼痛,且大多数有疲劳感或抑郁。不过很多感染丙肝的病人早期并无明显不良感觉,看上去像正常人一样,但实际上已经被感染并可感染他人,所以丙型肝炎常被描述为“安静的流行病”。据估计,所有的丙肝病例中,只有不到30%的病人被诊断出来。

哪些是感染丙肝的高危人群? 具有高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医疗保健工作者、静脉吸毒者以及血友病患者。此外,那些纹身、打耳环孔、接受针刺或输过血的人群都有可能被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长期后果是什么? 在100个丙肝感染的病人中,大约85人发展为长期感染,70人发展为慢性肝脏疾病,15人在20到30年的时间内发展为肝硬化,5人由于肝癌或肝硬化死亡。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丙肝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测试来检测。有几种测试方法,可以选择一种或联合测试。第一种是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试,它可以判断机体是否产生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抗体。如果抗体检测呈阳性,可以采用特异性更高的抗体测试来确认结果,或者可以采用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VRNA 定性测试,以确定是否为当前感染。

定量检测有什么用处? 一旦获得阳性诊断结果,定量的测试能够测定病人体内病毒的数量 病毒载量 。由于病毒载量与病程高度相关,对其测定能够帮助医生监测疾病的进程以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决定治疗方案。如何预防丙型肝炎 现在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丙肝疫苗。预防丙肝关键是避免使用可能被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不要重复使用输液器、注射器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的医疗器械。

乙型肝炎疫苗是十分优良的疫苗。早在1998年,世界上已有6亿多人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尚无人因接种疫苗而死亡的报告。最常见的副反应为针眼部轻度发红,轻微疼痛,极少数人有轻度发烧,但在24小时内均可消失,故乙型肝炎疫苗是最安全的疫苗。

众所周知,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是能引发肝细胞癌的。引发肝细胞癌的原因虽不十分清楚,但已有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与肝细胞癌发病关系密切。临床流行病学及人群流行病学均证明,婴幼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30%到成年期(20--40岁)会发生肝细胞癌。它的发病比例比健康人高3-5倍。故预防乙型肝炎可以预防肝细胞癌是不争的事实。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肝癌高发区已有了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后,肝细胞癌发病明显下降的报告。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武器,我们要正确的运用。自2002年起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政府对人民的最大关怀。再困难也要给自己的孩子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按时打够3针,登记在预防接种证上。预防接种证是孩子健康的“身份证”,入托、入园、入学的通行证,做父母者应当牢记。

由于人群对乙型肝炎普遍易,所以本病遍及全球。该病无一定的流行周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发病率明显增长,主要与有无流行、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和防治措施等有关。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温带,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

乙肝亚型的地理分布亦有不同。我是是肝炎高发区,1990年的资料表明,我国人口中约半数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正在感染中。孕妇中起码有十分之一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不接受乙肝疫苗预防,其新生儿在2年内60%以上可被感染乙型肝炎。一般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6月龄时其表面抗原阳性率约为40%左右;表面抗原及e抗原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则6月龄时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几达90%以上。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