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症状
发病年龄小,多在婴儿期,少数在母体子宫内发生,而误诊为宫内窘迫。心脏正常的患者常无任何症状。因定期健康检查或呼吸道感染就诊时发现心率快,节律不齐。常持续数月至数年,通常于3岁时自行缓解,预后较好。
部分婴儿因持久心动过速导致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伴发于心脏病的患者,其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由于持久性心动过速可使心力衰竭加重,预后取决于原发心脏病的严重程度。部分患儿因心室率不快,无血流动力学改变,可无任何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因心室率快,临床表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冷,甚至休克等改变;部分可因原发病而就诊。
临床心脏体征:心律明显不齐,心音强弱不一、低钝,部分可闻杂音,部分有心力衰竭的全身表现。 根据典型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能明确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其次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可能病因。
治疗主要是针对伴随疾病及原有心脏病。一般认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常不能奏效,除非并发心力衰竭,用洋地黄类制剂是有害无益的,曾有因加大地高辛用量而致死亡的报告。无心脏病患者,除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持久性心动过速所致心肌病和(或)发生心力衰竭外,多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数月或数年后可自行缓解。曾报道用胺碘酮治疗成功的病例,患儿3岁,大动脉错位并发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心室率持续250~300次/min,发生心力衰竭。用地高辛,维拉帕米(异搏停)治疗无效。换用静注胺碘酮,首剂5mg/kg,于60min内输入,心率减慢至115次/min,但仍有心动过速,继续静滴胺碘酮每小时1.5mg/kg,15h,同时口服胺碘酮每天15mg/kg,分3次。用药16h后转为窦性心律,心率110次/min,心力衰竭控制。我们用胺碘酮治疗3例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也有效。胺碘酮有延长心房组织动作电位时限及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可终止折返激动,可能对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有一定效果。胺碘酮与地高辛合用可使地高辛血浓度升高而引起中毒反应,故地高辛用量应适当减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