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发布日期:2014-10-25 09:05:58 浏览次数:1595

(一)发病原因

一些家族中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倾向,可有诱发因素,如氨基比林类药物或放射性损伤;情绪变动,运动,体温变化等都可以导致粒细胞的分布异常。

(二)发病机制

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为进入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仅1/2在循环池内,即随血流循环,另外1/2的中性粒细胞紧贴于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的内皮细胞(边缘池),不随血流循环,故不能在白细胞计数时被检测到,循环池与边缘池之间的粒细胞可相互转换,注射肾上腺素或应激状态下,粒细胞可由边缘池迅速转入循环池,使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如边缘池内粒细胞量相对大量增加时可造成假性粒细胞减少,此时粒细胞的生成和利用均正常,全身感染及过敏反应时可引起反应性的获得性假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感染时白细胞无论在趋化性或吞噬杀菌作用都比较缓慢,故对严重的化脓感染很难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一)治疗

治疗原则是针对其病因治疗原发病,防止继发感染,适当输新鲜血。

1.治疗原发病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反复发生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2.防止继发感染在患者不发热,无明显感染时,不应住院治疗,因在医院接触感染的机会要比在家多,要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如不测肛门体温,以免刺激直肠黏膜而致肠道细菌由局部进入血液循环,需要取血时,采用静脉取血要比毛细血管取血安全,后者易造成局部感染,不发热的患者切忌滥用抗生素,因不恰当的治疗可造成耐药现象和菌群紊乱,当发生高热及推测有感染可能时,应立即入院治疗,若粒细胞低于0.5×109/L以下,应严格地隔离,病室内定期紫外线照射,注意患儿口腔清洁,粒细胞低于0.2×109/L以下,要防止肠道感染,一切食物及用具都应消毒,对有发热的患者,要积极寻找感染病灶;一般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3种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所引起的,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尽可能选用杀菌类抗生素。

3.输血粒细胞急剧下降者,可输新鲜血或输分离的白细胞,以协助机体控制感染,但效果不肯定,因输入的粒细胞在48h内约有半数破坏,此类患者多有免疫功能障碍,为了增强抵抗力,可注射γ球蛋白,目前对于粒系祖细胞增生障碍的,可试用莫拉司亭(GM-CSF),非格司亭(G-CSF)或IL-3,现莫拉司亭(GM-CSF)和非格司亭(G-CSF)已应用于化疗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严重的粒细胞生成减少的应用骨髓移植,亦有较好疗效。

(二)预后

本病属预后较好型,常可长期存活,一般病情较轻,不需特殊治疗,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过程良好,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