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角膜外缘有棕绿色色素环
发病原因
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疾病有阳性家族史者约占20%~30%大多数系同胞一代发病。发现其基因至少存在25种突变,定位于染色体13。至于其基因缺陷是结构基因或控制基因尚未确定有的文献报道近亲婚配者发病率较高但尚有争议。
由于患者体内缺乏血浆铜蓝蛋白不能与铜结合以致大量铜沉积于肝脑(豆状核)、角膜和肾脏,导致铜代谢障碍并引起一系列内脏功能和组织上的损害;最常见的部位是脑基底核、小脑、大脑皮质、角膜、肝、肾等处。病理变化主要在豆状核,大脑皮质也可受损病理切片可见壳核和尾状核神经细胞变性或消失,且为星形细胞代替。若铜在肝内大量沉积可出现肝大,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萎缩。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下列假说:
1.胆道排铜障碍经用64Cu或67Cu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患者为肝胆系统排铜减少从而使铜在肝脏或其他脏器及组织中大量沉积这是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假说。
2.细胞内异常蛋白质的存在持此假说者认为突变基因的产生物是细胞内一种异常的蛋白质,或者由异常的酶导致蛋白质不完全水解形成异常的多肽这种异常的蛋白质或多肽主要存在肝、脑肾等组织中,并对铜具有异常强的亲和力从而阻碍了铜蓝蛋白的合成,使铜在组织中沉积起来。
3.溶酶体缺损肝细胞溶酶体的缺损则早期不能将铜集中到溶酶体,以后又不能把铜释放到胆汁中被排出导致铜在肝脏或其他组织中大量沉积。
4.铜蓝蛋白合成障碍Matsuda(1974)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患者血清中有正常原铜蓝蛋白含量,提示患者体内铜与原铜蓝蛋白合成过程受阻。
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豆状核大脑皮质也可受损。肉眼观察大脑的外形是正常的切面可见纹状体萎缩并呈棕色壳核常有空洞形成病理切片检查可见壳核和尾状核神经细胞变性或消失,且被星形细胞代替。有的形成典型的Alzheimer细胞,继而发生退行性变。特殊染色可发现受损区的毛细血管周围有铜的沉积。
本病肝硬化初期为脂肪变性严重时有肝细胞坏死。肝硬化晚期肝脏体积缩小,呈小叶性硬化表面有细小的结节。病理切片可见正常、退化、恢复的肝细胞区呈不规则的交错分布,并有结缔组织及小胆管增生现象。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体内肝、肾、心、肌肉等组织和器官内都含有ALT。
尿铜(Cu) --属于尿液检查。测定尿铜对于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有特殊诊断意义。
颅脑CT检查 --颅脑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颅脑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通过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脑脊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由于血脑屏障的影响,脑脊液和血清中的氨基转移酶不能相互沟通,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疾患,一般不影响脑脊液的氨基转移酶。因此,脑脊液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只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肝脏疾病不同,AST比ALT更有诊断价值。
血清谷丙转氨酶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通常所称谷丙转氨酶(CPT),存在于各组织细胞,以肝脏含量最多,其次是心肌细胞内,血清中酶活性很低。当这些组织病变,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强时,细胞内酶释放入血,使血清中ALT活性增高。血清ALT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病的诊断。
尿铜 --成人体内含铜约100~200mg,广泛分布于各器官内,其中以肝脏含量最高,约占体内总量的20%,其次为脑和肾脏。血浆铜95%与2球蛋白结合,呈蓝色,故称血浆铜蓝蛋白。每一分子的血浆铜蓝蛋白与8个铜原子结合,结合比较牢固。血浆铜蓝蛋白含铜量约占全身含铜量的3%。血浆中其他的铜与血浆白蛋白呈疏松结合,只有少数呈游离状态。体内铜主要作为多种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辅因子而发挥作用。
成人每日从食物摄入铜约2~2.5mg,约近一半被吸收,用于维持体内铜丢失。体内铜的主要排泄途径是胆管,尿中排量很少。Cu:原子量63.54。
尿铜蓝蛋白 --Cp是一种含铜的糖蛋白,电泳位于1-2球蛋白之间,一般将其归入1球蛋白区。1分子Cp可和8个铜原子结合,呈蓝色,故称铜蓝蛋白。由肝脏合成,一部分自胆管排泄,尿中含量甚微。Cp分子末端唾液酸与多肽连接,具有遗传上基因的多形性。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