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抚平精神创伤

发布日期:2014-10-11 09:31:30 浏览次数:1597

□本报记者 汤江峰 特约记者 吴日明

今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受了有史以来最疯狂的袭击,有“摩天巨人”之称的世贸大厦顷刻间轰然坍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楼内数千名工作人员顿时灰飞烟灭,人们惊恐万状,痛不欲生。全球无数电视观众目睹此情景目瞪口呆。长沙市开福区一位姓黄的老太太自从那晚看了这则惊世劫难的新闻后,内心就一直没有平静过,脑子里一直反复浮现那血与火的场面,有时做“恶梦”,梦见自己所住的城市遭受了恐怖袭击,夜里一有风吹草动,就易被惊醒,平素爱串门聊天的她,也很少出门了。左邻右舍的婆婆佬佬都说“黄娭y变了一个人似的”。

黄娭y确实“变了”,拿精神卫生医生的话来说,此为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个悲剧性事件,使老人遭受了强烈精神刺激改变了她的精神状态。

中华医学会湖南省精神病学会主委、中南大学精神卫生博士生导师张亚林教授所在的课题组曾对唐山大地震20多年后的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情况作了调查研究,发现仍有10%左右的人有应激障碍,少数病例多年不愈,有的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近日出版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报道,证实了张教授的观点。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为9.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TSD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似乎事件重现动作或感受占74.5%,警觉性过高68.8%,强烈的生理反应66.7%,强烈的生理痛苦和烦恼63.0%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回忆占60.9%。

张教授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常态急性创伤症的一种延续,遭受重大精神创伤的群体中PTSD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社区调查居民终生患病率为1%—14%,而高危人群患病率高达3%—58%。

人类面临社会生活中突发的各种心理应激源(战争、洪水、地震、恐怖事件等),据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这种严重的刺激,强烈而持久,在机体内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如机体某些功能呈持续性偏离,甚至可能出现组织结构上的异常,或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导致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下述几个特点:首先,精神创伤性情境在病人的思维与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之中萦绕不去,梦境中亦经常呈现。有时,患者出现短暂“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其境,可能有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强烈情感反应。也可以表现为,对周围环境普遍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身边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人生观、价值观改变,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上风;另外,持续表现警觉与激惹性增高,明显焦虑易激动与受惊,过分警觉、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

为了摆脱紧张的精神状态,张教授建议自我心理调节,注重选择性忽视,即有意不去注意自己的挫折和精神痛苦,如改变一下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时过境迁,自然容易淡忘了。对伤心事不去感知、不去接触、不去回忆和不去思索。对愤怒、焦虑、抑郁、悔恨等情绪反应,主动克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文娱、体育、旅游,钟爱动物等。

当我们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也应当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资源。社会支持的最大来源仍然是配偶及其他家庭内成员,其次为朋友和同事。老年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尤为重要,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孤独和抑郁的体验,对精神紧张有缓冲垫的作用。大千世界,灾难总是难免的,当我们尚无力控制灾难时,我们只能学会调控自己。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7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