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
并发症:严重者许多器官可发生微循环栓塞、坏死和出血,多见于肺、肾,甚至累及全身脏器,如肝、脑、胃肠及肾上腺等。如果血栓持续存在较久,由于严重缺血、缺氧、酸中毒、细胞解体,组织发生坏死及功能改变,晚期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DIC可并发致命性暴发性出血;可出现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造成典型的肺透明膜综合征,多伴有明显的肺功能紊乱和低氧血症,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并发肺出血;并有呕血、腹泻、黄疸;血尿、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甚至肾功能衰竭症;以及惊厥、昏迷等。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能引起中毒性休克;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可致心源性休克;可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在正常情况下,微循环中流动的血液不会凝固,主要是由于没有血管损伤,没有血小板的黏着和聚集,没有凝血和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但是一旦在上述各种因素(如细菌内毒素、血管内皮损伤等)的影响下,激活了凝血系统,使循环的血液出现高凝状态,即在微循环内发生血小板聚集和广泛性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大量微血栓。此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Ⅴ、Ⅷ、X、Ⅻ等因子及血小板明显降低,形成了“消耗性凝血障碍”,于是血液的高凝状态转变为低凝状态,临床上出现广泛性出血。
发生DIC后,原与凝血保持动态平衡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以下简称纤溶),因组织缺氧、血液和组织的前活化素被激活成为活化素,后者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从而发生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此即继发性纤溶现象(图1)。因为纤溶酶是一种蛋白分解酶,当纤溶现象亢进时,除了溶解纤维蛋白外,还分解了许多凝血因子,使多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而减少,促使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纤溶所分解出的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又称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也有抑制凝血的作用,所以更加重了出血。此外,DIC发生后,血小板出现聚集,进一步被消耗而减少,也促进了出血。
[IMAGE]images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_发病机制_1.jpg[/IMAGE]
DIC和继发性纤溶这两种病理现象,出现在不同疾病进程中的一定阶段,有时两种现象同时存在,有时则以一种现象为主。因此,病理变化可轻可重。轻者表现不明显,稍重者出现紫癜或瘀斑,严重者许多器官可发生微循环栓塞、坏死和出血,多见于肺、肾,甚至累及全身脏器如肝、脑、胃肠及肾上腺等。如果血栓持续存在较久,由于严重缺血、缺氧、酸中毒、细胞解体,组织发生坏死及功能改变,晚期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