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缺血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在本病診斷時, 還須特别註意以下幾個問題,以便和幾個疾病鑒别開來:
①間歇性跛行須與非血管性下肢疼痛造成的跛行(如神經源性跛行) 區分開來。
②對於突發下肢發涼、麻木、靜息痛等急性下肢缺血患者,跛行病史是動脈血栓形成和動脈栓塞鑒别的主要依據。
③年齡和發病部位是本病與大動脈炎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鑒别要點, 大動脈炎好發於年輕女性, 主要侵犯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見於吸煙的青壯年男性, 主要累及肢體的中、小動脈及靜脈。常並發血栓性靜脈炎,病程進展慢,無動脈壁鈣化,無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④雷諾病(征) :好發於青年女性,常因寒冷或情緒變化激發手指皮膚色澤的典型改變,多為雙側對稱性。少數患者可發生於下肢或四肢。非發作期,患指(趾) 顏色正常。
下肢動脈缺血症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為缺血期 ,主要表現為患肢怕冷、麻木和針刺感 ,檢查時可發現足背有瘀斑樣改變 ,足趾尖和趾甲明顯增厚、蒼白 ,患肢皮膚溫度降低 ,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緊接着就出現行走困難 ,即患者的行走速度減慢 ,行走距離縮短 ,並出現跛行。患者一般行走 100米以内 ,就感到患肢麻木脹痛 ,必須停下休息片刻方可繼續行走。因此 ,這種症狀又被稱作“間歇性跛行” ,此期也可稱作“間歇性跛行期”。如果疾病進一步發展 ,就進入中期 ,在上述症狀逐漸加重的基礎上 ,中期的主要特點是疼痛。患者行走時疼痛 ,休息時也疼痛 ,而且越是夜深人靜 ,疼痛越劇烈 ,因此該期又被稱為“靜息痛期”。晚期也稱作“壞死期” ,主要表現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漸出現發黑、壞死 ,並在壞死的基礎上發生感染 ,形成潰爛。患者徹夜難眠 ,疼痛難忍。
在進行手術治療前應進行彩色超聲波、動脈造影等檢查。應用先進的數字顯影動脈造影和血管鏡檢查時我們可以發現 ,下肢動脈缺血症主要是由於下肢主幹動脈閉塞所致。閉塞的原因既可以是動脈硬化的斑塊 ,也可以是血管壁增厚和血栓堵塞。閉塞的部位既可發生在腹主動脈下段 ,也可發生在股動脈、腘動脈等處。動脈閉塞發生的部位越高 ,則缺血的面積越大 ;閉塞發生的部位越低 ,則缺血症狀出現得越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