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战胜考试焦虑
中考、高考堪称“大考”,离它越近,到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咨询的学生和家长就越多。一个高三女生说:“我平时学习挺用功,但一考试,心里就紧张。有时候一看到试卷,大脑就一片空白,连平时做过的题都不会做了。眼看就要高考了,我应该怎么办?”一位家长说:“孩子今年初中毕业,很快就要大考了,他却越来越怕考试。原因是,每到考试,他就手脚冰凉,有上厕所的冲动。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面对考试,有些学生会出现以下反应:情绪紧张,忧虑不安,担心害怕,手脚发冷,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头昏发晕,视听困难,无法注意,记忆迟钝,思维混乱,甚至还会出现躯体症状如肠胃反应。这就是考试焦虑的症状。考试焦虑是一种对考试情境习惯性的紧张状态。
过度的考试焦虑当然有害。危害有三:一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二会诱发大脑的超限抑制,降低大脑的活动效率;三会造成许多生理反应,降低机体的功能。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导致学生考试发挥失常。
担心考试结果是引起考试焦虑的直接原因。为了消除这些担心,学生可先把自己的担心明确化。做法是:你用一张纸把自己对考试的所有担心、忧虑、害怕、恐惧,逐一写下来;然后,想出尽可能多的理由,逐条加以驳斥。比如,对“我担心脑子笨”,可以这样驳斥:现在科学还不能准确地测出每个人的聪明程度,我怎么就认定自己脑子比别人笨呢?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真正得到开发利用的不过10%,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况且,影响学习成绩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学习是否勤奋,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和是否善于自我调整等。即使脑子真不如别人聪明,但只要在其他方面发挥出优势,你一样可以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文章开头那个女生说的“大脑一片空白”,就是由于他太拿考试当回事,考前复习过于疲劳,考场情绪过分紧张,超出大脑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引起的。这种情况又叫大脑出现了超限抑制。当考生走出考场,心情轻松下来,超限抑制解除,脑细胞又会重新兴奋起来,之前想不起来的东西又都想起来了。这告诉我们,如果家长真爱自己的孩子,就别太拿孩子的考试当回事,对孩子的考试要有平常心。这样,孩子受到感染,就会少一分考试焦虑,就会感到复习起来是那样神清气爽,就会感到在考场上挥笔疾书简直是过一把瘾。如此处之泰然,大考就多一分胜算。
先说睡吧。有些家长怕孩子考前睡不好误了事,于是早早张罗孩子上床睡觉。孩子也就硬性地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结果呢?准是睡不着。所以,最佳策略是,困就睡,不困就学,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随便翻翻书,只是别看小说。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碍什么事。结果呢?入睡反倒容易得多。如果考前真的睡不好呢?那也无所谓。一来所谓“睡不好”,多是主观感受,心理学上叫“主观失眠”。只要别放心上,就会有足够的精力。二来一夜不睡(实际这于孩子们可能性极小),通常并不影响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孩子考前如果没睡好,家长不应流露担心的情绪,应该鼓励他,让他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
再说吃。如今营养补剂五花八门,但是没有哪一位营养学家说过这些东西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倒是有考生说:“别人都喝我不喝,怎么考得过别人?父母买了很多补品,考不好我更对不起他们。”孩子有这些心理上的依赖和压力,正说明家长给孩子帮了倒忙。所以,家长千万别拿“吃”来吓唬孩子。而在孩子静心复习的时候,父母一会送上补品,一会递上饮料,更会扰乱孩子平静的心,甚至让他们心惊胆战。孩子要大考了,父母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氛围。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