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自然情感依赖的美学实证研究
Webmaster: ArtDesign | Time: 十一月 7, 2012
摘 要: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是古今中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评价自然题材类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依据。文章提出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机理,人对自然情感依赖的传播手法以及以印证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实验和艺术设计试验,形成自然美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推进美学走出思辨性哲学的传统形态,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学术力量和具有艺术实践指导意义的应用科学。
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是指:天然的物质、物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赖以存在的空间形态给人类带来的积极情感反应,如兴奋、愉快、惊奇、崇敬、安详、和谐等愉悦的情感体验,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还表现为对破坏自然环境的憎恨和厌恶以及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变化的恐惧和忧虑等。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是古今中外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评价自然题材类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依据,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
对自然的美学关注一直是西方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三位在西方美学史上影响极具代表性的美学家即康德、黑格尔和阿多诺的自然美学观念如下:康德强调主观自然论,他尊崇自然;黑格尔则主张辨证自然观,抬高艺术美而贬低自然美;阿多诺提出了非同一性自然观,他处在自然被物化的普遍情势下,所以他对自然的辩护,实际上是对己经惨遭物化的自然的一次救赎。阿多诺对自然美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反思。阿多诺虽然强调康德“对自然美作了一些最为敏锐的分析”,但仍把自然美被遗弃的根源直接追溯到康德。同时阿多诺肯定了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论述中所具有的批判意识,但提出了一种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相对立的否定的辩证法。按照他的解释,自然美不是被艺术扬弃,完全消失在精神里,而是成为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1]
与自然美在西方的遭遇相比,自然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极大的空间,无论是儒家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还是道家的“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或是《世说新语》中评价秘康的“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都可看出自然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与西方那种排斥、对立自然美的做法不同,中国人的观念中一向有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2]从古到今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人对自然的依赖大体上包括物质(生理)依赖和情感(精神)依赖两个方面。目前,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生理)依赖方面,主要是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人对自然的物质依赖,以寻求促进天人合一的路径、方法和政策。但是,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也是促进天人和谐的重要精神动力,譬如,保护自然遗产的根本原因就是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从美学的视角研究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不仅可以丰富人与自然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增强人类社会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还会拓宽美学研究的视野,丰富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情感依赖越来越强烈,具体表现为:欣赏和体验自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体现人对自然情感依赖的绿色设计理念成为艺术设计的时尚和潮流;[3]反思工业文明,怀念和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艺术家和普通大众的青睐。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渗透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产业。时代的发展要求美学走出思辨性玄学的窠臼,运用实证的定量的科学方法解释审美现象,揭示审美规律,成为指导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学理基础。人对自然情感依赖的实证美学研究是实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使美学成为科学的原创性尝试,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
运用社会科学中成熟的实证方法研究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关系,探索自然美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模式,形成一套美学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体系,开辟实证自然美学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推进美学走出思辨性哲学的传统形态,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学术力量和具有艺术实践指导意义的应用科学。
如何在审美体验的个体主观性基础上确保实证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的群体客观性。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心理实验和文本定量阐释等,其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定量特征和可证伪性,因而成为各门社会科学中普遍的成熟的研究方法。但实证方法一直排斥在美学研究之外,使美学研究停留在抽象的思辨性论证阶段,其研究成果缺乏数量边界,不能证伪,因而始终局限在狭小的学术圈子内,很难直接运用于指导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实践。
艺术创作和审美情趣的主观性及其个体差异并不能构成拒绝实证研究的理由。事实上,只要是人类的活动都存在着主观性的问题。如对商品的不同偏好,对政治家和政策的不同态度,对同一信息的不同反应等,这些表现与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者情人眼里出西施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这并不妨碍在经济学、政治学和传播学中充分地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研究的功能就在于能够定量地识别个体的主观差异并可证伪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寻求具有针对性的和可以操作的具体对策。因此,将实证分析运用于美学研究不存在逻辑上的障碍,需要的只是尝试——利用实证方法来分析特定审美对象与特定情感反应的内在联系的影响因素。一定的客观对象会引起某个受众群体的反应,客观对象的特征可以定量描述,受众群体有其特殊的属性,这个属性也是可以定量描述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这样的反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在特定的客观对象与受众群体之间建立逻辑性的联系,从而增加艺术创作的自觉性与艺术设计的针对性。
特定的自然现象可以使人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情感依赖机理实证研究就是要定量地回答产生这一事实的原因。这又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现象的定量刻画;二是分析特定审美对象与特定情感反应的内在联系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文化的和情境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经验告诉我们,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是产生群体情感反应的主要原因,而文化的和情境的因素是产生审美情趣差异的主要原因。但这些只是推论,需要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研究予以证明。这部分研究内容的困难在于,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对象的定量刻画模式肯定不同,这只能分门别类地逐渐深入。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机理。
特定的自然现象可以使每个人产生情感体验,唯有艺术家能够通过特定的艺术符号将自己的体验传递给他人。所以,以自然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实际上是艺术家通过自然符号传递自己的情感体验或意境,以达到影响受众环境态度和行为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不是再现自然,而是根据传播体验的需要创造自然符号。一幅风景画是否优秀不在于与对象多么相似,而在于能否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甚至身临其境都没有产生过的独特体验,“江山如画”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否具有独特的、高雅的情感体验决定于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但能否将自己的体验传播开来,则决定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研究人对自然情感依赖的传播手法或表达技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选择以自然为题材的不同艺术形式(美术、音乐、影视等)的经典作品进行定量的文本解读,归纳和总结表达特定体验的手法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形成关于符号与意境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运用以上研究成果创作新的作品。在这里,艺术创作具有印证传播手法的试验性质,是实证美学研究的一种特殊手段。人对自然情感依赖的传播技法实证研究。
(三)体现情感需要的自然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估规范实证研究与设计试验
自然景观资源原本是能够给人带来积极情感反应的天然物质、物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赖以存在的空间形态。但在实际的景观设计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为了舒适、便捷和安全等功能性需要而牺牲积极情感体验的现象,导致稀有的自然景观资源一旦被开发也就开始遭受破坏,具体表现为自然景观资源的美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剧烈冲突,其结果通常是以牺牲美学价值来换取商业价值,最终是商业价值随着美学价值的丧失而枯竭。现有景观设计的理论及规范大多是建立在对自然景观资源的自然价值、科学价值及经济价值评价体系基础之上,偏重物质空间。所以,亟需认真总结现实生活中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研究以保护人对自然情感需要为宗旨的自然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估规范,补充、完善景观设计规范,实现功能性需要与形式化需要的有机统一,将商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建立在有效保护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并根据这一规范进行设计试验印证,可为政府决策、保护和管理自然景观资源提供参考。
从艺术的社会功能出发,将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设计)活动看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分工,通过理论创新、艺术创新和方法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自然情感依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以来,美和自然美等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其涵义丰富但分歧很大,其外延宽泛但缺乏必要的数量边界,虽然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却不能直接用于指导艺术实践和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人对自然的情感依赖虽然不是审美体验的全部却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客观地观察和度量,任何结论都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证伪,这就为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美学研究领域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UG090115)。(标注*为通讯作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刘秀珍 | 余瑞祥* LIU Xiuzhen | YU Ruixiang)
[1] 程铧:《自然美:从康德、黑格尔到阿多诺》,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余瑞祥:《树立以人为本的自然观》,光明日报,2004-11-17。
[3] 林红梅:《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2年10月刊 CN11-3909/J [国内统一刊号]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