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热结旁流有关的文献报道
百科词条:热结旁流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33:34)[共146字]摘要:热结旁流证名。阳明腑实,大肠燥屎内结而致时泄臭水之证。《温疫论·大便》:“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先大便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或十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止;服汤不得结粪,仍下利并臭水,及所进汤药,因大肠邪胜,失其传送之职,知邪犹在也,病必不减,宜更下之。”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热结旁流 热结旁流 证名。阳明腑实,大肠燥屎内结而致时泄臭水之证。《温疫论·大便》:“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先大便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或十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止;服汤不得结粪,仍下利并臭水,及所进汤药,因大
[卷二十痉论]时邪便泄有热泄有湿陷而泄有气不化积滞而泄有热结旁流而泄何以明辨各详其说之肠鸣贲响也。至热结旁流而泄者,则纯利稀水,并无粪杂,或兼热炽,或兼拒按,更不似热之稠
黄,湿之粘腻,更不似气不化积之欲解不畅也。其病之主于脏腑奈何。曰、热泄属肺,肺热遗于大肠也。
大肠热结 大肠热结 病证名。指邪热结于大肠而引起的病变。多见于温热病阳明腑实阶段。症见便秘或热结旁流,泻下黄臭粪水,腹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治宜苦寒攻下。 作者:
热结 热结 病证名。指热邪聚结而出现的病变。如热结于胃肠,则出现腹满实痛、大便燥结、甚则潮热谵语、舌红苔黄、脉沉实等症。若邪热搏结于血分,则出现蓄血证,症见少腹急结或硬满、谵语或发狂、善忘、便溏黑等。《温病条辨》:“热结旁流,非气之不通,不用
清肠泄热 清肠泄热 治法之一。即治疗大肠实热所致的痢证、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以及便血诸证的方法。多以清热解毒与凉血或行气药相配合,从而达到清热、去湿、止血、止泻、止痛等目的。常用如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作者:
[卷四·疫病方论]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闷。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若邪传里之中下者。心
腹胀满。不吐不呕。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并宜承气
辈。有里而再发。或至于三。皆根据前法。
《温热暑疫全书》 清 周扬俊 公
[卷四瘟疫九传]但里不表不表者。惟胸膈痞闷。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吐之。若邪传里之中下
二焦。则心腹胀满。不吐不呕。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热结下利。或大肠胶闭。
并宜承气辈。有里而再里。或至于三。皆根据前法。
邵评∶吐下未净。复聚于中。故曰里而再里。至三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 治疗学术语。系反治法之一,指有泻下症状,而仍然使用通下方法治疗。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外见泻利的证候,如伤寒阳明证热结旁流之类。《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寒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作者:
[卷下]伏温热结胃腑证治中有大黄一味,即谓之承气,即谓之攻积;因而疑忌多端,当用不用,坐此贻误者多矣。
伤寒热结胃腑者,粪多黑而坚燥∶温病热结于胃者,粪多酱色而溏。藜藿之子,热结者粪多栗燥;膏粱之
人,多食油腻,即有热灼,粪不即燥,往往有热蕴日久,粪如污泥,而仍
[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里达表,表证皆里证所浮越;惟疫邪由膜络中道,随表里
虚实,乘隙而发,不循经络传次,亦不能一发便尽。吴又可发明九传,及热结旁流,胶闭而非燥结,皆为特识。且伤寒
由气分陷入血分,温热由血分转出气分,故伤寒多始于太阳,温热多始自阳明,或始自少阴。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满、燥、实四证及脉实者,或肠中实热积滞之热结旁流等证。有峻下热结之功。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二证为主者,有轻下热结之功。
承者,受也、顺也、制也。王晋三云:&ldqu
痔疮的中医内治法如何?;③清热解毒,用于肛门肿痛、发烧者;④养血补血,用于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气血虚弱者;⑤清热通里,适用于热结肠燥便秘,热甚便如羊粪球,热结旁流,便坚而出血者;⑥生津润燥,用于血虚津亏,便秘者;⑦补中益气,则用于小儿或年老体衰或经产妇气虚下陷者
[春温条辨三十条]春温条辨第二十一乱,乃热结胃腑,非清凉可解。故用大剂
白虎合犀角、人中黄、元参、连翘以两清气血,兼大黄、元
明粉以缓逐其瘀,俾大腑一通,则邪热顿解,而狂妄皆平
焉。仲景云:大便闭而转矢气者,有燥矢也,其腹必硬痛,
若腹虽硬痛,而下利稀水者,此热结旁流,仍宜
[温毒条辨四条]温毒条辨第四攻下,然亦有下利稀水,而臭秽异常,少腹仍兼硬
痛,此仲景所谓协热下利,又谓热结旁流。盖因燥矢坚凝,
秽水旁流,水虽下而结矢未下,仍宜调胃承气汤攻之。偿得
结矢一下,旁流自也,毌谓大便既泄,而禁甩攻法,学者详
之。
《六因条辨》 清
[第四章·气血虚实]第二节·气实证。则有嘈杂懊。嗳腐吐
酸等症。甚则食不能进。呕吐呃逆。肠气实而下结。则有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燥结胶闭。或挟热下利。或热结旁流
等症。甚则喘冒不得卧。潮热谵语。肝气实而上冲。则有头痛目眩。呕酸吐苦等症。甚则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
横窜则有
[卷之五·四诊问证]问二便不可按者,热结也。大便泻利为寒,然亦有热者,经所谓暴注属热也。(火性急速,
不及传化即出也。其势急迫,辟辟有声,如蟹沫然。若热随泻去,痛随利减,可不治。)又有
纯泻清水者,谓
之热结旁流。(内有燥矢。结成弹丸,挡住糟粕,止于其旁漏下清水也
便秘症常见的合并症有哪些?壶腹部所引起的排便不能症。而嵌顿的粪便在细菌作用下,可产生液性便,从周围不时排出,多为假性腹泻,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作“热结旁流”。若粪嵌顿不能及时作出诊断,可引起老年人或有动脉硬化者因肠闭塞而在排便时突然死亡。
②粪石症:就是粪便中
[上卷]大便,治法同前
。
大便闭结者,疫邪传里,内热壅郁,宿粪不行,蒸而为结,渐至更硬,下之结粪一行,瘀热
自除,诸证悉去。
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先大便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
或十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立止。服汤
浅谈中医哲学学的指导思想,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灵活运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热结旁流证是实热壅结肠道而致的热利之症。旁流是为外部假象,而热结是其内部本质。因此,不仅不能止泻,相反还采用下法以去实热,实热一去,泄泻自止。由此
问二便病或老年人便秘,身无所苦,多属气血不足,津液枯涸。大便秘结,继而下利清水无粪便,腹痛拒按,口干舌红少津,为胃肠热结,即所谓热结旁流。大便次数多,有脓血,里急后重,暴注下迫,肛门灼热,便后稍舒,为大肠湿热之痢疾。大便有粘液不爽,一日数解,多为
[下卷]论阳证似阴渴谵语、口燥舌干、舌苔黄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满、小腹疼痛、
小便赤色、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结,即大肠胶闭,非协热下利,即热结旁流,以上内三焦悉见阳证
,所以为阳厥也。粗工不察,内多下证,但见表证,脉体纯阴,误投温剂,祸不旋踵
凡阳证似阴者,温疫
[上集]论吴又可中。有风温。有湿温。
有新邪所伤。有伏邪为病。今论中所指三阳表证。而兼胸膈痞闷。心下胀满。或腹中痛。或
燥结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舌胎满布如积粉而渴者。此确是今之湿
温病。又可之法。允为至当。喻嘉言谓湿温即包疫而言。命名
[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二十节·漏底伤寒大多为热结旁流之证。《内经》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伤寒论》云。下利谵
语。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大黄、川朴、枳实)又云。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浓朴、枳实)此明示人为热结旁流
。急
[下卷]应下诸证,但愈蒸愈粘,愈粘
愈闭,以致胃气不能下行,疫毒无路而出,不下即死,但得粘胶一去,下证自除而愈。
协热下利、热结旁流
并宜下。详见大便条下。
四逆、脉厥、体厥
并属气闭,阳气郁内,不能四布于外,胃家实也,宜下
热结膀胱 热结膀胱 病证名。指膀胱被邪热困扰,出现血热搏结的实证。膀胱为足太阳经之腑,伤寒太阳病不解,化热入里,与血相搏,结于膀胱,症见下腹部硬满、拘急不舒、小便自利、发热而不恶寒、神志如狂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
热结下焦 热结下焦 病证名。即邪热聚结于大肠、小肠、膀胱等的病变。症见下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涩赤或尿血,甚则小腹硬满拒按,狂躁不安等。 作者:
热结小便不利 热结小便不利 病名。由热结脏腑所致的小便不利证。见《症因脉治》卷四。因热结脏腑不同,证候与治疗亦异。热在肺与胃肠者,小便不利兼见喘咳面肿,气逆胸满,脉数,用清肺饮、黄芩泻白散、黄连枳壳汤、清胃汤等方。热在心与小肠者,小便不利兼见烦热闷躁
热结腹痛 热结腹痛 证名。热邪内积所致的腹痛。见《症因脉治》卷四。因心肝火动,煎熬于内,或饮食不节,停积发热所致。证见身热腹热,烦躁不寐,时作时止,痛则汗出,或痛而作声,或痛即欲下痢,一利即止。《寿世保元·腹痛》:“肚腹硬满,痛久不止,大便实,脉数
何为苦寒通下法?治疗,用大黄、芒硝、二丑等为主药,荡涤热结,辅以厚朴、枳实,行气除满。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等。
本法有峻下热结,通腑消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适应于阳明热结而致的多种病症:① 阳明腑实证:症见发
[卷下]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干红,热劫心阴也,异赤各半汤为主方。面赤神
烦,大渴多汗,热燔阳明之经也,白
虎汤为主方。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唇焦齿垢,舌刺焦黄者,热结阳明之腑也,以三承气为主方。又如热蒸
痰升,蒙闭神明者,加用至宝、紫雪、菖蒲汁之类。痉掣搐搦,肝风升扰
[卷之一]疫症论治衄血下血,用山栀、犀角、丹皮。发热自利,用葛根、芩、连。胸膈痞满,用栝蒌、枳、桔。
呕吐呃逆,用藿香、竹茹。邪混三焦,热结血分,宜大制咸苦,用元参、金银花露、金汁之属。而人中黄、
香豉尤为时疫之专药,香豉、黑豆所,得湿热之气,酿成败秽之质,
蒲辅周医案——现代著名老中医著重刊丛书 暑温夹风(流行性乙型脑炎) 湿甚阳郁(流行性乙型脑炎) 湿热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 风暑湿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 热结旁流(流行性乙型脑炎) 伏暑(流行性乙型脑炎) 热病转寒中一(流行性乙型脑炎)……二、妇科治验三、儿科治验四、其他治验
蒲辅周医案——现代著名老中医著重刊丛书 暑温夹风(流行性乙型脑炎) 湿甚阳郁(流行性乙型脑炎) 湿热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 风暑湿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 热结旁流(流行性乙型脑炎) 伏暑(流行性乙型脑炎) 热病转寒中一(流行性乙型脑炎)……二、妇科治验三、儿科治验四、其他治验
[下卷]知一发斑;有潜消者;有从
内传者∶或胸膈痞闷,或心腹胀满,或心痛腹痛,或胸胁痛,或大便不通,或前后癃闭,或
协热下利,或热结旁流。有黄苔黑苔者,有口燥舌裂者,有舌生芒刺、舌色紫赤者,有鼻孔
如烟煤之黑者,有发黄及蓄血、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汗血
临床应用中的六经辨证克伐脾胃,胃失和降,出现干呕,胃脘支结,胸胁郁闷不舒,治以和解表里,发热解肌的柴胡桂枝汤;兼阳明热结,腑气不降致大便秘结,治以外解少阳,内泄热结的大柴胡汤。
由脾气虚,寒湿内生致腹满痛,呕食,口不渴等证,治以温中祛
尤氏谵语通腑可安。
大承气汤主治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可急下存阴,峻下热结,证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第二卷验方妙用]攻里法中结痛,心下支结,少腹急结,热结在里,热结膀胱,热入血室,其
血必结,及食结胸、水结胸、血结胸、寒实结胸,热实结胸者,不一而足,故里病总以解结为治,结一解而病
无不去,岂但大便闭
结、大肠胶闭、协热下利、热结旁流四者之邪结在里而必须攻以解结
[上卷]原病分传而又分传者。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狂汗、自汗、盗汗
;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或腹中痛,或燥结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
呕吐、恶心、谵语、舌黄、舌黑、苔刺等证。因证而知变,因变而知治。此言其大略,详见
脉证治法诸条。
[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瘟疫杂病论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脉渐微者危,本方加人参一钱,补
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发斑者,设有下证,少与承气汤,须从缓下。
热结旁流,久痢清水,夺液不得汗。疫证失下,或挟热下利,脉沉,久不下之,
致津液枯竭,后虽下,里证去矣。脉虽浮,宜汗而不得汗,
[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瘟病兼证论
发也,仍照前治。
大便闭结,内热故也,宜下之,诸病如失。
呃逆有寒有热,以本证参之。热则白虎、承气,寒则四逆汤。
热结旁流。先便闭后纯利清水,全无粪,此粪结于内也,宜承气汤下结粪而利
自止。若服药后,结粪不下,仍利臭水,邪犹在也,病必不减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