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发布日期:2014-11-09 20:30:20 浏览次数:1600

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aemia,AIHA)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常见。Chaplin(1973)曾有妊娠并发原因不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报道。异常抗体产生的原因现在仍不清楚,贫血可能是由于有活力的自身抗体(80%~90%),无活力抗体或结合抗体引起。这种贫血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免疫性溶血及继发性2大类,后者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结缔组织病、某些传染病、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药源性因素。在许多病例,最初视为原发性,以后发现是由潜在性疾病引起。患者直接或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Coombs)试验阳性,其抗体可能是抗红细胞IgM和IgG。支原体肺炎和传染性原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冷凝集抗体。

患本病的妇女在妊娠期溶血可加重,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用泼尼松1mg/(kgd),如伴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亦可被纠正。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Top]

本病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造血系统肿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左旋或甲基多巴等)、溃疡性结肠炎等。

抗红细胞自身抗体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由于感染(病毒、细菌等)、药物、酶类及其他致病因子作用于红细胞膜,致使其抗原性改变,触动自身的免疫系统,激发抗体产生器官,产生相应的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2.淋巴组织感染或肿瘤、胸腺疾患及免疫缺陷等因素,使机体失去免疫监视功能,无法识别自身细胞,错误地将自身正常的红细胞当作外来的,导致异常自身抗体产生。

3.T细胞平衡失调学说 实验检查发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有抑制性T细胞减少和功能障碍,也有辅助性T细胞左旋特定亚群活化,使相应B细胞反应过剩而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血管外溶血:主要见于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吸附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而致敏,不完全抗体致敏红细胞不足以立即在血管内破坏溶血,而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溶血。

(2)血管内溶血:常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较少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在温抗体型中极罕见。血管内红细胞的破坏主要是由于抗体激活补体,通过传统途径造成红细胞损伤。

2.糖皮质激素 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要物。其作用机制为抑制淋巴细胞产生自身红细胞抗体,降低抗体与红细胞的亲和力,抑制巨噬细胞清除被附抗体红细胞的作用。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同样有效。多数学者认为孕早期最好不用,妊娠中期慎用,妊娠最后3个月对胎儿影响较小。开始剂量要足,减量不宜太快,维持时间要长。以泼尼松为例,用量为1~1.5mg/(kgd),分3~4次口服,临床症状先缓解,约1周后红细胞迅速上升。如治疗3周无效,需及时更换其他治疗方法。如果有效,溶血停止,红细胞恢复正常后,逐渐缓慢减少剂量。每天服量每周减少10~15mg,待每天量达30mg后,每周或每2周再减少天服量5mg,至每天量15mg后,每2周减少天服量2.5mg。小剂量激素(5~10mg/d)至少维持3~6个月。82%的患者可获得早期全部或部分缓解,但仅有13%~16%的患者可获得停用激素后长期缓解。如果每天至少用泼尼松15mg才能维持血象缓解,应考虑改用其他疗法。

3.切除 脾是产生抗体的器官,又是致敏红细胞的主要破坏场所。脾切除后即使红细胞仍被致敏,但抗体对红细胞的生命期影响却大为减小。有人统计316例脾切除患者,术后有效率达60%。文献中介绍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抗体IgG者,脾切除效果可能更好。妊娠期间行脾切除以妊娠中期手术较好。术后复发的病例应用激素仍有效。

4.免疫抑制剂 妊娠期间此类药物不宜应用,但分娩之后可以应用。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主要用于:激素治疗和脾切除不能缓解者;脾切除有禁忌证者;泼尼松需要量每天在10mg以上才能维持者。

5.其他疗法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尚在实践阶段。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或血浆置换都有一定疗效,但作用不持久。

6.输血 若贫血不严重,一般不主张输血;贫血严重者在紧急情况下可考虑输入生理盐水洗涤过的红细胞。

(1)孕期处理:孕前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一定要在治疗后病情控制在静止期妊娠,妊娠期加强监护,增加产前检查及血液学检查的次数,一旦发现溶贫加重,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因母体的抗体可通过胎盘,有造成胎儿溶血的可能,孕期应加强胎儿监护,定期行超声检查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及有无异常,尤其是在孕妇溶贫加重时,必要时须行脐静脉穿刺了解胎儿有无溶血及其严重程度,以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2)产时处理:如无产科指征尽量阴道分娩,加强产时监护,防止产程延长、产妇疲劳,以免加重产妇心脏负担或导致宫缩乏力而发生产后出血。产时仍有贫血者可于第2产程予以助产,婴儿娩出后,立即给予缩宫素或麦角新碱,以缩短第3产程,减少产后出血。产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新生儿监护:新生儿娩出后应取脐血行血液检查,以了解新生儿有无溶血性贫血,并密切观察有无新生儿溶血及黄疸,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因此胎儿红细胞不受影响,但是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能通过胎盘。由于母亲产生的IgG抗体对胎儿不良影响最常见的是伴有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D同种免疫。对严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的母亲对输入红细胞也有致敏作用,输血后即发生溶血反应。加热供体细胞到正常体温可降低冷凝素对其损害。

妊娠与疾病的相互影响 妊娠期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贫)可引起早产流产死胎等,围生儿死亡率高达35%~4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孕妇自身抗体可通过胎盘,造成宫内胎儿溶血。妊娠亦使母体贫血加重,一般于孕中期明显,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甚至可危及孕妇生命,有报道溶血危象在妊娠期多见,溶血危象多在孕中期达高峰。

原发初治患者多数用药后反应良好,月余至数月血象可恢复正常,但需维持治疗。反复发作者疗效差,病程数月至数年不等,病死率约50%。继发者预后随原发病而异,继发于感染者控制感染后即愈;继发于胶原系统疾病或肿瘤者预后较差,Evans综合征也难以治愈,可死于出血。

CAS病程较长,且可反复发作,不易根治。PCH部分患者在发病2~3个月后,抗体可消失,也有少数患者迁延不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