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大全
黄疸、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时,在巩膜、皮肤和黏膜出现黄染现象。正常血中胆红素浓度为5-17.1μmol/L。血清胆红素有轻度增高时,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称为显性黄疸。黄疸可分为感染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孕妇黄疸、肝前性黄疸、肝源性黄疸、肝后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核黄疸、假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小儿发黄、小儿发黄表现为小儿出生以后,全身皮肤、面目及小便均出现黄色。
核黄疸、核黄疽,亦称为胆红素中毒性脑病,是由于未结合胆红素在脑细胞的沉积所引起的一种病变。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就有发生核黄疽的危险。本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病死率很高,约有50%一75%,患儿死于急性期,幸存者约75%一90%患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人类听力障碍、视觉异常和智能落后的重要原因。
胆红素升高、胆红素升高;胆红素是红细胞中的血色素所制造的色素,红细胞有固定的寿命,每日都会有所毁坏。此时,血色素会分解成为正铁血红素(haem)和血红素。然后正铁血红素依酶的作用会变成胆红素,而血红素则会重新制成组织蛋白。常见于黄疸 ,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 ,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等疾病。
胎黄、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疽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胎黄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疽,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性黄疸。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常于新生儿黄疸中出现。
黄汗、黄汗指的是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症。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
胎毒发寒、胎毒发寒证见面色青白,昏昏多睡,吮乳泻白,呼吸气冷,身起寒粟,曲足握拳,腹痛啼叫不休,或口噤不开。
发黄发黄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遍身皮肤或眼巩膜黄染的症状。又叫做“黄疸”。某些肝脏并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
来源网址-
fjthospz1901说:不错,使我对这种疾病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