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54万人心脏性猝死 相当于每天7架MH370坠机
“在‘扶不扶’都成为社会问题的背景下,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有多少人敢去救助呢?”昨日,黄从新的这席话,折射出当下心脏性猝死大众救助体系的尴尬境地。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
与“扶不扶”问题并存的,还有大众普遍缺乏心肺复苏常识。据了解,心脏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期是发病后4分钟,每延误一分钟存活率就下降10%。“如果等送到医院再进行施救,生还机会微乎其微。”
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专家则介绍,两地已完成心脏复苏常识的大众普及,从消防队员、警察、教师到学生,建立了完善的心脏复苏常识培训体系。而且,在机场、学校等公共场所,均安装了自动体外除颤器用以防猝死抢救。
北京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介绍,安装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ICD),是当前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式。然而,动辄十余万元的植入费用,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张澍介绍,我国每年ICD的植入量仅2000余台,每100万人中只有35人使用。黄从新则表示,一般来说,心律失常患者属于ICD植入范围。几乎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心律失常,心脏有病变时,心律失常会更加频繁和严重,甚至威胁生命。但由于当前医保政策对ICD植入的报销比例过低,使得病人的承担费用高而选择放弃。此外,公众认知度低、植入医师队伍不足等,也成为植入量低的重要原因。
对此,与会专家呼吁,随着公众心脏性猝死率的增高,预防成为当务之急。专家建议,一方面向全社会普及心肺复苏常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社区医院、大型公共场所的心脏性猝死的应急救助系统,让倒地老人猝死的悲剧不再上演。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