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成为心脏性猝死预防拐点
TPG
韩学晶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并且一旦猝死事件发生,患者存活几率甚低,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如何根据我国国情,采取通常可行的预防策略,始终是专家及公众关注的热点。疾病发作快且抢救难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特点,绝大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外,抢救存活几率甚低,仅为1%以下。因此,心脏性猝死防治的有效性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的关键。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共同发起的“健康心跳·健康心”中国心律失常宣传系列活动正式举行。本次活动特于“2014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期间举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全社会应进一步提升对心脏性猝死危害的重视程度和科学防治理念,同时,医学界应加强交流沟通,细化心脏性猝死预防标准,呼吁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医保水平让更多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受益。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的自然死亡。各种心脏疾病均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然而,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可占心脏性猝死原因的80%,其中约20%-25%的冠心病更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我国冠心病发病率近年来上升很快,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上升势头更超乎了我国学者的想象。近年来,不少国家栋梁、社会名人、商界精英,在风华正茂之时,猝然离我们而去,究其死因,均为心脏性猝死。大众对此认识匮乏,心脏性猝死的防治在我国任重道远。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张澍教授表示,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五攻关研究首次得出中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这表明中国的心脏性猝死防治工作任务艰巨。患者群庞大使预防难落实目前,根据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我国已有针对心脏性猝死的一、二级预防标准和措施。二级预防是对已发生过心脏猝死的患者实施预防,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防治心脏性猝死。ICD和起搏器大小相仿,植入皮下,可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状况。当患者在任何情况下发生室速或室颤时,ICD自动选择合适的方式——包括释放有效的电击——进行治疗,及时挽救患者生命。然而,二级预防手段显然难以惠及整个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并应用的是一级预防标准,这是针对未发生过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实施的预防。一级预防是通过临床诊断,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者并尽早植入ICD。据专家介绍,在我国由于医保政策和循证医学数据缺失等原因,一级预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郑良荣教授透露:“依据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率和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全国每年低于3000台ICD的临床应用,远远无法满足治疗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需求。以浙江为例,2013年浙江省植入ICD500多例,绝对数量居全国省份第一,但百万人口植入量不到10例,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病患、医生和政府官员等各利益相关方对ICD疗法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认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汇聚全国一流心脏性猝死预防专家,共同提出了1.5级预防的概念并参与发起IM-PROVESCA全球性临床研究。所谓心脏性猝死1.5级预防,是在国际公认的一级预防的适应症基础上,再增加四大高危因素之一,例如,EF(射血分数)30%、频发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晕厥及晕厥前兆等高风险因子。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沈法荣教授认为,1.5级预防的推出,对推动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实际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1.5级预防的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该研究对推进我国一级预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更是推进我国医保政策、惠及更多高危患者难得的契机。治疗共识、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研究是医疗专业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晶,也是科学防治心脏性猝死的基石。由此呼吁,医保政策的制定应尊重和考虑专业的意见,不仅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更能减轻疾病造成的危害和社会负担。高危人群应尽早干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指出,心脏性猝死可防可治,进一步提高对心律失常的重视,科学规范治疗是根本。目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对于那些处在高危因素之中的患者,是最有效的预防心脏猝死的治疗手段。徐主任介绍,ICD和起搏器大小相仿,植入皮下,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当鉴别出发生了室颤或室速时,ICD自动释放有效的电击治疗,及时挽救患者生命。真可谓小手术,大回报。它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直至挽救生命。许多研究表明,适应症患者寻求除颤器等科学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徐耕教授表示,目前美国每年仅ICD植入量高达十几万台,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认知度,还是医保覆盖程度,都还需不断提高。郑良荣教授说,“全社会应多关注心脏性猝死,宣传危害,鼓励科学治疗。我们更呼吁,各地提高治疗的医保水平,让更多的高危病人享受到现代医疗科技带给他们的价值。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更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