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
Sampson认为在月经期间脱落的子宫内膜碎屑可随经血倒流入输卵管,然后由伞端溢出,移植于盆腔腹膜、卵巢等组织的表面,继续生长,最后发展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但经血倒流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仅能说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而无法解释子宫内膜异位到腹膜后淋巴组织及盆腔以外的胃肠、胸部、手臂等处的发病。
所谓良性转移是指子宫内膜碎屑偶然进入淋巴管或静脉血管而播散至诸如腹膜后淋巴结、输尿管、肺、胸膜、胃肠道、下肢、手、臂等部位。
有些学者提认为人体中的某些组织,如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脐、腹股沟疝囊以及阴道直肠隔等均起源于体腔上皮,具有潜在的化生能力。在适当条件下(如大量雌激素作用下),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或与子宫内膜极为相似的组织。
有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的遗传性疾病。
异位子宫内碎片的种植或排斥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在恒河猴或人类患有异位膜症时,均证明有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指由医务人员在做手术时,意外地将子宫内膜移植于切口处,而于日后在切口瘢痕内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范围甚广,目前仅脾脏中尚未发现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这可能与脾脏比其他腹部脏器更具有免疫学功能优势相关。
子宫直肠陷凹是盆腔最低位,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因而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少见。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往往表现为紫蓝色的浅表斑点,呈“火药灼伤”样。单个病灶直径多不大于0.5cm,周围常有纤维组织增生。
妊娠或激素治疗时异位内膜可呈蜕膜样变,病灶变得水肿,稍呈胶冻样,类似恶性病变。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凡遇到不育、痛经的病人均应想到该病。
约80%病人有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过多或月经不规则。痛经呈继发性,即在初潮若干年后出现痛经,逐年加重,经前一天最严重,经期过后疼痛完全消失。
也可有经量过多或月经不规则,可能与卵巢间质受到子宫内膜的侵犯破坏、卵巢周围重度粘连不能排卵、卵巢激素分泌失调等有关。
经前较为明显,多位于阴道深部。病人因此拒绝性生活、性冷淡,受孕机会减少。这可能与性交中触动子宫颈使子宫移动,刺激充血的盆腔腹膜有关。
可有排便痛、腹部不适、腹泻等肠道症状,病灶较大或侵入肠黏膜时可出现便秘、血便等症状。
多呈周期性,经前1天或经期加重,有时可出现周期性便血,不完全性肠梗阻。
镜下检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切片中可见到:明显的子宫内膜腺体、间质,病变周围常有大量炎性细胞、疾病水肿改变及纤维结缔组织。可见大量红细胞、吞噬大量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血清CA125升高,胎盘蛋白14浓度增高。胎盘蛋白14是由子宫内膜分泌的子宫内膜组织的抗体,其血清浓度有月经周期样变化。
宫骶韧带或子宫直肠陷凹处有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硬结在经期增大,压痛更明显。
病变累及卵巢时,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壁厚的囊性包块,与子宫粘连固定,有触痛。
在月经中期及月经第2天各作1次钡灌肠检查观察肠道狭窄部位病变变化,有助于诊断。
钡剂灌肠时可发现:直肠和(或)结肠有较长的充盈缺损、狭窄,狭窄部边缘清晰且黏膜完整;肠道仅有轻度炎症表现,狭窄部固定,有触痛,稍不规则,但不像肿瘤那样僵硬或破溃。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中,B超检查仅限于探测卵巢的增高腺肌瘤,对种植病灶检查的敏感性很低(约为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在腹腔镜下形态多种多样,色泽不一,可呈墨蓝、黄、白、红、无色透明等多种颜色。
对子宫直肠陷凹或直肠阴道隔肿块可经阴道作细针穿刺吸引,抽吸物做细胞学检查。
如见到成团的子宫内膜细胞、陈旧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等有助于诊断。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4、对可能导致经血倒流的各种妇科情况,如重度子宫后倾、生殖道下段闭锁或狭窄,采取适当措施加以纠正。
5、尽可能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避免在月经即将来潮前做输卵管通气检查术,以及对子宫后倾者做徒手复位术,以防止子宫内膜碎屑经输卵管被推送到盆腔。
6、尽可能不采用剖宫取胎术作为终止中期妊娠的方法,而代之以药物引产。
7、尽量不以人工流产作为节育措施,而采用安放宫内节育器或服用避孕药等方法。
8、做剖宫产术时宜用纱布保护腹壁切口,防止子宫内膜碎屑植入腹壁组织,在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伤口,再分层缝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