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20昨接诊今年首个中暑病例
120接诊三例中暑患者
王琴(化名),合肥市一家饭店的工人,昨天中午,她正在后堂忙活,不一会汗水就浸透了衣衫,不久一旁的人发现王琴倒在了地上。
大伙赶忙把王琴送到了凉快的地方,喂了些水,王琴这才醒过来,随后赶来的102急救车把她送到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王琴送到医院的时候,意识已经恢复,医院给她进行了检查,判定是轻度中暑,在进行了输液治疗后,王琴已经回到家中休息。
记者从省二院了解到,王琴是该院今年以来收治的首位中暑病人,而在早些时候,合肥120急救中心先后接到了另外两例中暑病例:8时50分一例,中暑者为中年男性,9时40分一例,中暑者为中年男性。
记者了解到,当天120接诊的三例中暑病例均为高温作业人群。
防中暑不能只看温度
今年5月12日,合肥的气温达到35℃,那天120没有接到中暑病例,为什么昨天的温度仅仅比那天高了一摄氏度,却接到了三例中暑病例呢?
记者从120急救中心了解到,去年接诊的第一例中暑病例发生在6月12日,查看了一下去年江淮晨报的天气预报,气温为34℃,似乎比今年5月12日那天凉快,难道中暑与气温的关系不大?
比较了一下去年首发中暑病例与今年首发中暑病例当天的天气预报,记者发现,天气预报均称之后2、3天时间有降雨。这是偶然吗?
合肥120医生介绍,人的神经中枢对人体体温有个调节机制,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温度而变化,直至达到某个温度适应外界环境,这个温度被称为调定点。如果说调定点温度小于外界环境温度,人体就会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人体散热主要靠流汗,因为汗水的蒸发会带走人体的高温,方便人散热,而在湿度高的天气中,空气中细密的水汽极易凝附在人体皮肤上,抑制汗水的分泌,而汗水里的盐粒又堵住汗腺毛孔,人体分泌的汗水难以蒸发,人会感觉闷热,而难以散热,久而久之就会致人中暑。
医生表示,中暑后要立即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头偏于一侧,防止呕吐窒息;及时补充淡盐水;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太阳穴;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药物;用凉水、酒精溶液擦身降温;重度中暑病人应立即拨打120,转送医院。(记者 徐韧松 通讯员 顾志刚)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