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重的一种中暑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伏天来得晚,入伏不久,又有台风擦边而过,送来了几场暴雨和凉爽,到目前为止,嘉兴一直没有出现特别高热的天气。不过,我们还是得做好防暑准备,预防因极端高温诱发的热射病。记者采访了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郁慧杰,请他讲述热射病及如何预防热射病的相关知识。
热射病的症状和发病人群
在暑热的天气里,人很容易中暑。郁慧杰说:中暑最常见的原因是高温、湿度很大、没有风,我们的汗蒸发起来比较困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者汗腺调节功能衰竭,大量水电解质丧失以后致使水电解质紊乱。
郁慧杰指出,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种中暑,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上以高热(体温通常高于41摄氏度)、无汗、昏迷为主要症状。
热射病的发病人群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高温环境下在户外工作的人,医学上称为劳力性热射病;另一类主要包括老年人、平时身体比较差的人、疲劳的人、肥胖的人、饮酒的人、几天不吃饭的人,还有既往有精神病史在吃药治疗的人,医学上总称为非劳力性热射病。
病死率与温度上升相关
人体在受热后发生热应激反应,此反应的特点是选择性合成热应激蛋白,可使人对热产生热适应,提高耐热力,能有效预防中暑的发生。但是,如果天气突然变热,体内的热应激蛋白还没合成,这时很容易中暑。
前一段时间,由于气温突然升高,一个3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集装箱里连续工作了四五个小时后,开始大量流汗,后来汗也流不出了,感到四肢酸痛、胸闷,并呕吐,被及时送到医院。来到医院后,医务人员先把他放到阴凉处,马上给他补充盐水,他的病情很快就缓解了。郁慧杰说:病人送过来比较及时,早期发现,早期就诊,我们能够采取的措施就会非常有效。
郁慧杰想到了去年比较凶险的一个病例,由于送到医院有些晚,结果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一个50多岁的人,有基础疾病,在工地上干活时突然倒地,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正是热射病的典型症状。郁慧杰说:送来时体温非常高,大概42摄氏度以上,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医院采取各种抢救措施,包括降温、保护脏器功能、血液净化等等。最后,患者的生命是挽救了,但是留下了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瘫痪在床上,与人交流比较困难。
郁慧杰强调,热射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比较好,如果延误了,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不可挽回的。此外,得了热射病要马上降温,持续高温比较危险。他解释道,人体内的蛋白在42摄氏度以上就要开始变性,所谓变性,形象一点就像鸡蛋煮熟一样;如果体温超过50摄氏度,几分钟或者几小时,人就会死亡。
热射病病死率与温度上升相关,尤其是治疗延误的情况下病死率可达80%,相反如果治疗得当则可降至10%,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死率高于普通人群。
热射病重在预防
热射病很凶险,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避免诱发热射病。前面讲到两大类人群容易患热射病,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预防举措。
对于高温下在户外作业的人来说,首先要了解并遵守《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我国在2012年对1960年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新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摄氏度以上、40摄氏度以下的,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37摄氏度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还要给户外作业的人准备一些凉茶、冬瓜汤、西瓜、淡盐水,补充水和盐分;提供一些阴凉的地方,让他们休息;提供一些必要的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或丸等。
若发现身边的人有中暑表现,如病情比较轻,先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给他喝水,如果有好转,可以再观察一下,如果病情没有好转并加重,要马上送医院。
对于一开始就比较严重的患者,如有出冷汗、胸闷气滞的表现,并有神志方面的改变,应立即送到医院。没送到之前也要给患者先降温,如放到通风阴凉处,用湿冷的毛巾给他擦身体等等。
对于那些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疲劳、肥胖等人群,要让他们呆在相对通风凉爽的环境中;经常呆在空调房的人,要到户外,温度反差比较大,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随身携带一些淡盐水,或者提前吃一些藿香正气水等预防中暑的药。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