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有阴阳之分 专家提醒大热天更要防阴暑
杭州,又一轮高温天气正在肆虐,37℃、38℃以上的“高烧”是家常便饭……。一位建筑工地的方姓打工者,在太阳下露天工作了数个小时,收工后全身滚烫地迫不及待地洗了个冷水澡躺下休息,这一痛快使他即刻被送进医院急诊室抢救(去年有一人因此而死亡)。家住东城区的张女士,今天生了一桩怪病,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又腹痛腹泻。到医院一看,说是中“阴暑”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专家道出其中的原委,告诫市民要防中暑的另一种形式:阴暑。
专家指出,打工方某被送医院急诊,很大程度上与他的解热防暑方式不当有关。在高温环境下大运动量运动或强体力劳动,全身的毛细血管会全面开放,加速运行,以带走热量和排泄的废物。此时,全身大部分血液都在身体的表面,如果这时候却用冷水猛地一激,毛细血管则迅速关闭,使血液在都被阻截在“外面”不能及时流回心脏,大大加重心脏的负担。如果原先心脏有问题的话,很可能“出事”。至于张女士,她及时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市级医院就诊。检查后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在进一步询问病史后,医生初步诊断,她“中暑”了。杜女士感到很冤,出门用防紫外线的阳伞,戴墨镜,避当头烈日,骑车更是“全副武装”,一回家就用空调降体温(不用空调时更是电扇不离身)、喝冷饮,对避暑总算小心了,怎么还会中暑呢?
“没有空调简直无法活了!”这是杭州市民最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避火炉样的高热,市民们各显神通。但由于方式方法不对头,不少市民虽未被显而易见的阳暑击倒,却中了阴暑的暗箭。
中暑,西医解释为,人对炎热气候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则易发生中暑。而传统中医却有特别的解释:中医谓中暑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即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而“阴暑”则是夏日过于避热趋凉而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为阴暑”。目前,因防暑知识的普及和健康促进的作用,我市各行业防暑降温做得十分到位,因“动”而所致的中暑病人已明显地减少,如在烈日下劳作(建筑工已实行错时工作法),长途赶路,或在高温、通风不良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等,这样的病例已比前几年减少5-6成。但另一类像杜女士那样因“静”所致的另一类中暑病例,却有上升的势头。这种中暑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它是人为造成的,是人们在夏秋季大热天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常在人们休息、睡眠或补充水分时行为不科学而发生。
37℃以上的酷热气候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该中心健康专家开出防“阴暑”的健康处方:
合理使用电扇和空调。高热季节,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不要过于避热趋凉,特别是睡眠时要合理使用电扇,不对头直吹和强度过大,空调温度不要打得过低,保持在26℃以上,比室外低3-5摄氏度就行了。不要整日整夜地开空调。一般开2-3个小时停大半个小时。因为,长期在密闭的空调房间中不仅容易受凉,空气中滋生的致病微生物还极易使人患上其他疾病。
不用冷水迅即降温。从事体育运动或烈日下劳作回屋后,不要贪图痛快,立即用冷水冲澡或用冷水浇头等,急于将体温降下来,也不要将头部对着冷气直冒的空调直吹或立即快速进大量凉开水或冰镇饮料等。正确做法是,只须将身上的汗液擦干就行了,在皮肤温度慢慢退下来后再用温水洗澡。年老体弱、多病者更应如此。
夜间不露宿室外。不坐臥于阴寒潮湿之地,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和山(或防空)洞里乘凉的时间不应过长;夜间能尽量做到不露宿在外。
注意饮食与休息。因高热身体不适时应多饮水,饮食上要清淡,可常喝些稀饭、淡菜、菜汤、豆浆、水果汁等,每天吃些如梨、西瓜等性偏凉的水果;适当休息,并提倡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阴暑本身不是大病,而且是自限性疾病,一般可在一周内自愈。老弱少儿及孕妇等相对脆弱者更因多加防范。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