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环保不能走向单向洁癖
公众与舆论最大的疑惑恐怕在于,倡导环保不能成为针对公民的、单方面的道德“洁癖”。要求公民做到这个,做到那个,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有脱离现实、过度追究细枝末节的感受。
环保部近日公布了《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严格控制城市露天烧烤”引来一片热议。
实际上,这只是“生活污染源治理”中的一项内容,其他关联内容还包括“实行低油烟、低污染、低能耗的饮食结构,减少焚烧香烛、祭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它首先指向环保人人有责这个最大公约数,倡导人们从道德层面出发实现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自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可能造成环境微污染的行为。或许从科学数据而言,露天烧烤确实存在对空气及环境的污染影响,这具有与燃放鞭炮造成环境危害的同构性。而且这本身也是一种倡导而非硬性要求。
但公众与舆论最大的疑惑恐怕在于,倡导环保不能成为针对公民的、单方面的道德“洁癖”。要求公民做到这个,做到那个,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有脱离现实、过度追究细枝末节的感受。其中隐含着要求政府与民众一起努力、民众需要政府看得见的环保等理性因素。以草案为例,民众更想看到草案中有更加细化、具有操作性的规定,比如对于地方环保违规,能否出台对相关领导的一票否决制,能否对污染企业试行惩罚性赔偿,为公民维权开辟包括集体诉讼在内的更多畅通救济渠道。不要动辄用所谓经济杠杆来调节,比如最近多个地方又要天然气涨价,而油品升级后七成成本也要民众来扛,这种近年来流行的“资源调价公民买单”模式,没有对垄断企业成本透明化、改革成本合理分摊机制等同步改革,自然会让民众产生是否又要让自己支付额外成本的疑虑。
类似露天烧烤在国外也是普遍现象,实行低油烟、低污染、低能耗的饮食结构,更关系到民族饮食习惯与食品结构改变,恐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些渐进的、指向复杂人性与文化的公民环保,当然可以倡导并循序渐进地推进。但相比之下,政府在环境保护的“硬”治理上下功夫,效果会更加明显。而政府以身作则本来就是全民环保的前提之一。如果草案制定的全民环保路线图,只催促民众在前面狂奔,而本应负有更大责任的政府却在当看客,就很难获得足够的社会公信力。
我们曾经走入了类似的思维歧途。比如城市公共绿地一律禁止市民“践踏”,且上升到所谓公民道德高度,全然不顾绿地本身就是服务于人们亲近自然、休闲憩息的需求。比如一厢情愿要求民众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并且辅之以纸面上严格的惩罚标准,却忽视了城市相关设施的跟进和完善,结果陷入“罚也罚不下去、高蹈的道德依然在纸面上飞”的尴尬境地。希望环保草案不要重复同样的套路。(毕舸)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