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人格障碍的诊断鉴别

发布日期:2014-11-29 20:26:02 浏览次数:1600

C.18岁后有不负责任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至少有下述项目中的3项:

a.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如经常旷工(课),或者期望工作而得到工作时又长久(六个月或更久)待业,或多次无计划的变化工作。

b.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如破坏公共财产。

c.易激惹,并有攻击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殴打配偶或子女(不是为保护他人或自卫)。

d.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如拖欠债务,不抚养小孩或不赡养父母。

e.行为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无事先计划的旅行,或旅行无目的。

f.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使用化名,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的利益或快乐。

h.缺乏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如其小孩因缺乏照顾而营养不良,因缺乏最起码的卫生条件而经常生病,有病也不带去求医,无足够的衣食,浪费金钱而不购置家庭必需品。

a.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b.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d.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e.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f.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g.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CCMD-3的相关讨论:人格障碍包括各种具有临床意义的个人习惯和行为模式,这种习惯和行为模式一般为持久性,是个人的特征性精神活动的一种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多数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开始出现,以后作为体质因素和社会经历的双重结果而成型,在关于人格障碍的诊断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年龄因素:因为特定的人格障碍是由根深蒂固的和持久的行为模式所组成,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处境表现出固定的反应,这些反应表现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与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接物方式上稳定,持久和明显的异常偏离,结果导致在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多方面均有不良影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苦恼,人格障碍多在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出现,持续到成年并渐渐显著,因此,在16岁或17岁前不应诊断人格障碍。

②症状把握:诊断时要注意必须有明显不协调的态度和行为,通常涉及几方面的功能,如情感,兴奋唤起,冲动控制,知觉与思维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等;这种异常的行为模式是持久,固定,并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其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合不相适应,这一障碍会给个人带来相当大的苦恼,并通常会伴有职业及社交的严重问题,在诊断时,应该考虑到人格功能的各方面,应当注意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达到严重界限时,才可作出诊断。

③排除诊断:诊断必须排除广泛性大脑损伤或病变,以及其他精神科障碍所直接引起的状况,必须注意人格障碍或人格改变应与CCMD-3中的其他类别的障碍区分开,在诊断时可采用精神障碍与人格障碍或改变的多轴诊断,可根据人格障碍所表现出的最常见,最突出的特点群,可进一步分类,有关亚型是为人们普遍承认的人格偏离的主要形式,这些亚型并不相互排斥,在某些特征上有所重叠。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有所不同,人格障碍是在发育过程中人格发展产生了稳定,持久和明显的异常偏离,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延续到成年,并不是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或脑部疾病,相反,人格改变是继发的获得性异常,通常出现在成年期,在严重的或持久的应激,极度的环境隔离,严重的精神科障碍,或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采用精神障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多轴诊断系统,有助于记录这类情况,诊断应注意,人格改变表现为行为模式和社会功能的持久和稳定(至少已2年)的适应不良,以及主观感到痛苦,这种人格上的改变一定破坏了病人的自我形象。

1.神经症 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联合王国的精神病学家,认为人格障碍与神经症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强调诊断为神经症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病态人格的特征,而在病态人格的人,也可发现神经症的特征,神经症的症状和病态人格的行为都可认为一种反应,一方面取决于素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中压力从理论上无法把所谓病态人格与所谓神经症人格区分开来,Tolle (1996)指出人格障碍可表现出大量的神经症性反应,许多神经症病人也具有人格障碍,在人格障碍与神经症之间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线,所谓神经症人格是来自心理分析理论,霍妮认为神经症患者是指那些行为,情感,心态,思维方式都不正常的人,他们在剧烈的竞争中充满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这就是神经症人格,Jasper认为神经症症状是不正常人格的人对应激所发生的反应,即在寻常情况仅表现为行为(人格)不正常,而在遭遇应激时发生神经症反应,表现神经症症状,性格神经症是指那些与神经症病因相似的人格,其患者可以没有神经症症状,Freud推测决定人格发展过程的因素,就是神经症发生的原因,Kolb(1973)指出每一种神经症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结构,这种性格结构通常称之为性格神经症,目前认为,人格障碍与神经症间关系虽然密切,即人格障碍有助于神经症的发生,神经症也有助于人格障碍的形成,而且二者共患的机会较高,但在本质上二者属于不同的疾病范畴,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区别在于大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才发展起来的,即具有病程特点,而人格障碍是由早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的,神经症病人适应环境能力尚好,而人格障碍则有明显社会适应障碍,临床上可见癔症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性神经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并存。

2.躁狂抑郁症 轻型躁狂症可以主要表现易激动,好挑剔,惹是生非,与人争执,爱管闲事,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周围等行为障碍,如果既往史不详,有时可能被误诊为人格障碍,躁狂症轻型或不典型的病例虽然可能有类似人格障碍的表现,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情感高涨,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等症状,结合病程及既往性格特征不难区别。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或缓解不全病例易与人格障碍混淆,需注意鉴别,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改变,如劳动纪律松弛,情绪不稳定,易与人争吵,对家人态度恶劣,责任心差,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等,Hoch和Donaif(1955)曾提出假性病态人格型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临床特征为反复发生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越轨行为,如犯罪或性变态等,这些早期或假性病态人格型病例如果仔细检查,可发现不适当的情感和行为以及不固定的妄想观念。

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如缺乏既往精神病史(或表现轻症未被注意)则区别往往比较困难,可结合既往个性特征及家族史等加以诊断,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的病例,除表现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性,这是人格障碍所具备的。

轻型或处于静止状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误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但后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的基础上对日常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误解,从而产生一定的牵连观念,但一般不发生幻觉,妄想,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区别。

4.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s) 人格障碍需与脑器质性疾病(脑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痴呆脑炎多发性硬化症)所引起的人格改变又称假性病态人格进行鉴别,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大多有脑功能(包括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辅助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5.偏执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偏执性人格障碍不存在幻觉,妄想及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因而与偏执性精神病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不难区别,偏执性人格障碍缺乏长时期反社会行为,借此可区别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型无自我伤害行为,也无不稳定特征,可以与边缘型加以鉴别,偏执型人格障碍似乎与偏执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包括晚发性妄想痴呆)有关,onoB(1961)曾观察到由偏执型人格发展为偏执狂的病例,晚发性妄想痴呆患者约半数(45%)病前具有偏执型人格特点,关于偏执型人格障碍与这两种疾病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经过是漫长的,有的终生如此,有的可能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前奏,随着年龄增长,人格趋向成熟或应激减少,偏执型特征大多缓和,此类人与偏执性精神病不难区别,前者缺乏固定的妄想,偏执型人格不存在幻觉和妄想可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鉴别。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首先要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所伴随的人格改变,如果仔细了解了病史,是较容易区分的,此外,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

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

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

③犯罪者在使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

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

⑤一般罪犯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7.冲动型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作鉴别,后者除了有冲动性这一特点外,往往还有对人冷酷无情及常常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8.焦虑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与社交恐惧症鉴别,焦虑性人格障碍患者以持久,广泛的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尽管患者也常有回避社交的行为,但无恐惧性回避。

9.依赖型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有学者认为这一类型提出似乎也是出于社会制度对妇女的偏见,不宜列为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Gelder,1983),其诊断要点是这类患者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笨拙,且情愿把自己处于从属地位,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男权社会中,妇女多处于从属地位,但并非出于其本愿。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