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阑尾炎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仍不够了解,与以下因素有关:
1.阑尾腔梗阻 分泌物滞留,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血运发生障碍,有利于细菌的侵入。最常见的梗阻原因是粪石、异物(果核、蛔虫)、阑尾扭曲、管腔瘢痕狭窄等。
2.细菌感染 细菌可经破溃或损伤的黏膜及血循环达到阑尾,引起急性炎症。如咽峡炎、上感、扁桃体炎等。
3.神经反射 当胃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常伴有阑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痉挛,阑尾腔发生梗阻及血运障碍引起炎症。
1.卡他性(单纯性)阑尾炎 主要病变为黏膜充血水肿,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2.化脓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除黏膜病变外,浆肌层亦受侵犯,有脓性渗出物附着,早期即可发生腹膜感染及渗出,病情进展可发生穿孔。
3.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感染后迅速发生血管痉挛栓塞,血循环障碍,阑尾壁迅速广泛坏死,呈暗紫色。渗出不多,但对周围组织浸润较快,易发生粘连。卡他性阑尾炎病变仅限于黏膜,经保守治疗可痊愈,但也可因阑尾腔引流不畅,继发感染而转化为化脓性阑尾炎。凡确诊为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均应早期手术治疗。小儿年龄愈小,大网膜愈短,阑尾壁薄,易发生穿孔,且局限能力差,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又因小儿盲肠位置较高,相对游离,活动度大,故压痛部位变异大。
6岁以上较大的儿童可自诉腹痛部位和性质,配合医生作体格检查,诊断较容易。而年龄小不能准确表达腹痛性质和配合体检,诊断则存在一定困难。在诊断中注意以下几点:
1、小儿发热、腹痛即应考虑到阑尾炎的可能,应做必要的检查和观察。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阑尾穿孔时婴儿体温可达39℃以上。不能除外阑尾炎的患儿应留住院严密观察。当患儿入睡时边摇晃边轻拍患儿身体,如表示抗拒或哭啼时应提高警惕,反复进行检查。
2、腹部体征在诊断上有较大价值。如果反复检查均可发现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则对确诊很有价值。且不愿活动,喜右侧屈膝卧位,走路时腰部屈曲。
3、肛门指检对鉴别肠炎、痢疾、肠套叠有实际价值,在诊断中不能从简。
1、腹痛 由于病史询问和叙述困难,常得不到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病史,腹痛范围较广泛,且有时腹痛不是首发症状。
2、消化道症状 常明显而突出。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呕吐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长,可因大量呕吐,不能进食而产生脱水和酸中毒。有时可出现腹泻,大便秘结者少见。腹泻为肠道炎症刺激肠蠕动过快所致。
3、全身症状 较严重,发热出现早,可达39~40℃,甚至出现塞战、高热、惊厥、抽搐,这是由于幼儿体温中枢不稳定和炎症反应剧烈的缘故。
4、压痛和肌紧张 压痛点多在麦氏点上方。婴幼儿盲肠位置高和活动性大,其压痛点偏内上方,小儿腹壁薄,又欠合作,不易判断有无肌紧张。应耐心、轻柔和仔细检查,并上下、左右进行对比检查。
5、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由于早期腹膜渗出,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因而腹胀和肠鸣音减弱表现较为突出。
6、上呼吸道症状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这些疾病可能是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诱因。因此,小儿常先有上呼吸道疾病,再有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1.血常规 化脓性阑尾炎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可升高到(10~12)×109/L;化脓性阑尾炎可高达(12~14)×109/L;有脓肿形成或弥漫性腹膜炎时则白细胞可达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0.85~0.95,并且有核左移。如中性粒细胞增多至0.85以上多反应病情较重,有时还可见中毒颗粒。但也有个别阑尾炎患儿白细胞上升不明显。
2.尿、便常规 一般无特殊改变,如阑尾位于输尿管附近时,尿内有少量红细胞,病情较重时便内可能有少量脓球。
3.血清C反应蛋白和纤维结合蛋白值 有报道儿童急性阑尾炎时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值降低。此两项测定可作为术前判断阑尾炎程度的辅助指标。
4.穿刺液检查 对疑有阑尾炎而诊断困难,特别是有腹膜炎症状者,可试行腹部穿刺。一般用皮下针穿刺右下腹阑尾点,将穿刺液做镜检,细菌涂片及生化检查。镜检有脓球者,多为早期化脓性阑尾炎;如穿刺液稀薄,多为早期局限性的腹膜炎;穿刺液脓多且黏稠,或为血性、有粪臭味,涂片见有大量细菌者,多为坏疽性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1.肛门指诊 在直肠右前方有炎性浸润和增厚,盆腔有脓肿时有触痛,并有炎性包块形成。
2.X线腹部平片 以腹胀为主者可行X线检查,约10%的病例可见到阑尾粪石影,阑尾有炎症时,平片示右下腹异常气体影,右腹壁线消失,腰大肌阴影模糊,腰椎向右侧弯曲等征。X线影像缺乏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肠梗阻、胃肠穿孔、坏死性肠炎等。
3.CT检查 CT下可直接显示阑尾及周围软组织和炎症,发现率为13%~60%,表现为周壁对称性增厚,管腔完全闭塞或充满水样密度的脓液而扩张,盲肠周围脂肪模糊,密度增大。
4.B超检查 B超下正常阑尾无影像显示,当阑尾炎时可见阑尾的直径有不同程度的增大,≥6mm则可以确定阑尾炎诊断。阑尾腔的宽度增加,显示出阑尾周围脓肿的大小,坏疽性阑尾炎还能显示出腹腔内渗出液的多少及阑尾周围肠管的蠕动情况,同时对异位阑尾也能做出正确诊断。
李心元通过对阑尾炎患儿进行B超诊断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阑尾炎B超下均有各自的影像特征: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腔呈现低回声区,肠管蠕动活跃,检出率75%;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形状发生变化,呈“C”字形或“U”字形,阑尾壁增厚粗糙不均,部分壁可呈双层壁,阑尾腔增大呈低回声区,有的还呈点状强回声,肠管失去活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弯曲呈“C”字形改变,阑尾壁呈双重性,腔呈现强弱不等的低回声区,肠管失去活性呈麻痹状态;阑尾穿孔者B超下见右下腹有包块形成,内有弥散的低回声区,并向盆腔延续。阑尾影像不清,周围肠管呈麻痹状态。有文献记载B超诊断符合率大于96%。
另外,国外有资料利用B超监视下对阑尾炎行保守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阑尾影像将逐渐消失。当病情有变化时,阑尾影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B超对阑尾图像的显示是以病理变化为基础的,其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均较高,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辅助检查手段。
5.腹壁肌电图检查 王伟根据腹壁肌电图波幅的强弱,对比检查判定了阑尾炎患儿的腹部体征,肌紧张有无及其程度。结果单纯性阑尾炎静止时肌电波幅增高不明显;化脓性阑尾炎静止时肌电波幅略有增高、触压右下腹时可见肌电波幅明显增高;阑尾穿孔腹膜炎时,由于有持续性的肌紧张出现,静止状态下左、右下腹部肌电波幅均明显增高。
6.肠电图检查 陈晓慨通过对急性阑尾炎患儿肠电图检查的研究发现:无腹膜炎患儿回盲部电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有腹膜炎患儿各部位的肠电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这种改变可能与腹膜内炎症刺激、肠道功能减弱有关。当炎症仅局限于阑尾时,回盲部的肠管炎症直接刺激,该部位的电压表现异常;当炎症进展加重,阑尾化脓、坏疽、发生穿孔时,腹腔炎症渗出液增多,整个肠道均有不同程度受累,故在肠电图上表现各部位电压均明显下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腹膜炎轻重程度通过肠电图尚未见有特殊变化规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