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 手术病人背后的隐形危机
刚做过股骨头置换手术的刘大爷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看似圆满的手术之后,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等待着他:手术后三天,刘大爷在医院突发重度呼吸困难、胸痛,进而休克甚至一度停止了呼吸和心跳……幸亏专家及时赶到,采取多种抢救手段,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
刘大爷所遭遇的,是一种名叫肺栓塞的术后并发症,这是一种危险性极高、极易导致猝死的危重症,这种并发症与创伤后的静脉血栓和栓子脱落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骨折病人中发生率较高。据国际组织的数据显示,导致患者在医院死亡的所有原因中,肺栓塞占据了10%的比例。
事实上,肺栓塞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却很容易被患者所忽视,因为预防、发现不及时,不少患者都是在“身处险境”后才接受治疗,往往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和压力,甚至需要经历“生死考验”。那么,如何正确认识、防范、治疗肺栓塞,把自身的健康风险降至最低?就此问题,记者于近期走访了相关的专家,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肺栓塞是指肺动脉及其分支由栓子阻塞,使其相应供血肺组织血流中断,肺组织发生坏死的病理改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ICU主任张川告诉记者,严重的肺栓塞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困难、休克、甚至心跳骤停,病人往往来不及抢救而死亡。据国外研究数据显示,肺栓塞一旦发生,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可高达40%。此外,这种病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误、漏诊,直到病人死亡后尸检时才会被发现。
“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发生,临床上也并不罕见。”张川告诉记者,她就曾亲自参与对刘大爷的抢救,当时刘大爷完成手术才三天,一直没有下过床,谁知突然出现了胸痛、休克,甚至一度暂停了呼吸与心跳。由于老人所在的医院不具备抢救能力,于是张川带领医护人员前往支援,“从检查结果上看,老人是典型的肺栓塞,我们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后,立即送进ICU进行抢救。”张川回忆说,当时还好专家来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即便这样,老人还是在ICU呆了两周。
骨折病人、尤其是老年骨折病人,是肺栓塞的好发人群。张川告诉记者,其主要原因是骨折病人往往肢体活动不便,易导致血液停滞,再加上一些老人还有其它疾病,很容易形成血栓,同时,骨折往往还伴有血管损伤和出血,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也容易形成血栓。此外,骨折还增加了脂肪进入血液的机会,容易形成脂肪栓。无论是血栓还是脂肪栓,都可能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形成肺栓塞,“当然,除了骨折病人之外,一些刚接受外科手术,需要长时间卧床,四肢行动不便的病人,也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张川说,现在只要具备条件的医院,都比较重视对肺栓塞的筛查和预防,对于长时间不能活动,易产生血栓的病人,都会采取服用药物加器械治疗的方式,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但对于一些长时间在家养伤养病的人来说,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肺栓塞,就导致很大的危险。”
从2008年开始,张川承担起了对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的科研项目,直到去年,这项研究正式通过了省级卫生部门的课题鉴定。她说,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从侧面来讲也是对肺栓塞的预防,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防范意识。
“骨折或手术病人,四肢活动不便,长时间肢体制动……这些都是导致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张川说,通常情况下,四肢制动如果到达4至6个小时,就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下应当采取药物或者器械方法进行预防。她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无论在医院还是家里,患者都应该尽早开始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如果实在行动不便的,可以下肢穿弹力袜,或采取辅助气压泵治疗,总之要防止栓子的产生,防止栓子进入肺动脉。
“当然,肺栓塞在前期也有一些临床表现,比如下肢一侧出现肿胀等,这时候就要提高警惕,及时检查就诊。”张川说,如果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状况,就必须马上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绷紧这根弦,做到有备无患,这才是对自身的健康负责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