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白血病的症状及新的治疗理论原创草稿理论仅供参考

发布日期:2014-11-07 23:22:52 浏览次数:1595

100多年前西欧Bennett和Virchow发现一贫血脾肿大的病人,血液抽出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血液中有一层黄白色“脓样物”,其中全为白细胞,故称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回顾调查,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浸润到全身合组织脏器中,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白血病按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仅血细胞的不同系统可分为各种类型。如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白血病病人的骨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白血病细胞。外周血中也可见白血病细胞,但所占比例多少不一。

白血病简介: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白血病患者约为3~4人/10万人口,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每年至少以3万到4万的速度增加。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血癌”不再难缠,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白血病完全可以治愈。

1,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症状:起病缓慢,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往往是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肿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食后饱胀的感觉。由于症状进展缓慢,就医时往往离起病已有数月之久。较少见的症状有背痛或四肢痛,因脾脏梗塞而觉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晚期当血小板减少时皮肤、齿龈易出血,女性可有月经过多。白细胞过多的病人,有时可发现由于白细胞在血管内“阻滞”或栓塞而诱发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呼吸窘迫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在这些病例中,其白细胞计数常远远高于500×109/L。体征,最突出的体征是脾肿大,一般病人初次就诊时常常已达脐平面以下,坚实、无压痛,但如有新近发生的脾梗塞则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并可以听到摩擦音。慢粒有贫血和脾肿大时,须与硬化血吸虫病、何杰金氏病相鉴别。肝脏亦常有中度肿大,但不如脾肿大显著。皮肤及粘膜中度苍白。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胸骨下部常有轻至中度压痛。晚期可出现皮肤和粘膜瘀点。眼底可出现静脉充血和白心的疲点。眼眶、头颅以及乳房和其他软组织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绿色瘤)。

(2)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为中性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其余为分叶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数原始粒细胞。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亦增多。早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轻度减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在血象方面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细胞分类与周围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见到各期粒细胞,其中以中、晚幼粒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10%,嗜酸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相对减少,粒:红约10~50:1,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早期常增多,晚期减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染色体检查:Ph’染色体见于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体被认为是慢粒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标志,少数慢粒病人Ph’染色体为阴性,根据有无Ph’染色体可将慢粒为Ph’阳性和Ph’阴性两大类,前者预后优于后者。

血液生化: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高为本病特点之一,增高的幅度与白细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增高的原因是大量正常的和

(1)发热:是本病常见症状。低热多为本病发热,高热常为感染所致。感染发生的部位通常为口腔、呼吸道、泌尿道、肛周及皮肤。

(2)出血:可发生在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大出血,甚至发生致命性内出血

(3)贫血: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排在儿童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严重危胁儿童的生命。到现在为止,白血病的发病确切原因仍不明确,所以无法做到完全的预防,只能是从针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预防。

1与过量的辐射有关或者在治疗癌症过程中的放疗,大剂量的射线接触都有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

2过多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酚等,这种物质多在装饰材料中存在,如油漆、新家具等,慢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人体的造血系统。

3某些抗癌药物可能导致白血病,细胞毒化疗药物烷化剂使用过多会增加白血病发病危险。4遗传因素。例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儿童患白血病的几率较高。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是孩子变懒、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等。此后才发生进行性面色苍白、骨和关节疼痛、不规则发热、衰弱、皮肤和牙龈出血等;最后才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继发反复感染全身衰竭消瘦。所以当孩子有以下症状应尽早就医,认真检查———

(1)孩子出现高烧,因为白血病源于骨髓,当骨髓中的细胞突变成肿瘤细胞后,不断分裂生长,逐渐把正常骨髓细胞“吃掉”,使得身体的造血功能异常,正常的白细胞减少,而不正常的白细胞疯长,正常人的白细胞数目在4000-10000以下,而白血病患者带有肿瘤的白细胞有时高达10万。由于正常的白细胞少,免疫力差,所以才会感染发高烧。

(2)由于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使得血色素减少,引起患儿贫血,脸色苍白。

(3)正常的血小板生成受抑制,使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凝血功能受损,所以会出现身体的淤斑,牙龈、鼻子等无缘无故地出血,受伤后也很难止血。

(4)癌细胞逐渐浸润肝脾,淋巴结,小儿腹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白血病与其他的癌症不同,其病程的发展时间短,短的2-3周,最长的也只有3-4个月,所以不能耽误治疗时间,当发现以上症状,应马上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什么叫先天性白血病

凡是在出生后至第四周内诊断的白血病称为先天性白血病。患者出生时皮肤表现最为常见,约50%的病例除紫癜外,常有0.2-0.3cm的白血病结节。肝脾肿大外,呼吸困难较为多见,细胞类型以非淋巴细胞型多于淋巴细胞型。多数患儿在诊断后数天至数月内死于呼吸衰竭

1.淋巴肉瘤性白血病 -----系指淋巴肉瘤的病程中发生骨髓广泛转移。小儿时期淋巴瘤约有30%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率远较成人为高。病人常有颌下、颈部、纵膈等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有淋巴瘤的表现,同时有ALL的血液和骨髓检查所见。一般常按ALL治疗,但预后较ALL差,容易复发。

2.绿色瘤 -----系指白血病过程中骨骼等部位出现肿瘤病变,表现为局部结节状或块状隆起。多见于眶骨、颞骨、鼻骨、胸骨、肋骨、骨盆骨以及其他扁平骨的骨膜,全身各处的淋巴结、肝、脾、肾、肺、肌肉、乳房及硬脑膜等,其他内脏也均可侵犯。肿块外观与切片呈青绿色,故名绿色瘤。切片与空气和阳光接触后绿色能迅速消失,经过氧化氢或亚硫酸钠处理后绿色又可复现。多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极少合并于其它类型白血病。除白血病的一般症状外,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症状。如侵犯眼眶可致眼球凸出,眼睑浮肿、结膜外翻、复视失明等症状。X线检查可见骨板外层增厚、骨质破坏、疏松等。治疗依照白血病的类型而定,一般采用联合化疗后,局部肿块多在短期内可消失。亦可加局部放疗。

3.先天性白血病 -----指新生儿时期(4周以内)发病者。绝大多数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临床表现除一般急性白血病的共同特征外,皮肤损害最为突出,甚至可为首发症状。多为结节性皮肤浸润,结节较硬,可移动,表面皮肤常呈蓝色或灰色。直径大约为0.2~0.3cm,多见于头部、面部、耳、鼻或驱干部,表面偶可形成溃疡。皮肤损害亦可表现为丘疹、多形性红斑、出血斑,湿疹疱疹样损害。初生时贫血常不明显,但生后血红蛋白常很快下降而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一般增高,甚至可高达1000×109/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始粒细胞约为10%~80%。骨髓所见与其他时期的白血病相同。本病可合并其他先天畸形。诊断本病时应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溶血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本病一般病程较短,多于2~3个月内死亡,对化疗药物不敏感。

4.多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旧称白血病性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本病以出现形态学上特异的多毛细胞为特征。这种细胞在光镜下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胞浆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或毛状突起,因而得名。细胞核常不规则,核周常有一圈光晕,偶见核仁,胞浆量中等,瑞氏染色呈天蓝色。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膜表面有较多散射状的细长毛状突起,一部分细胞呈皱折状突起。其细胞膜单克隆抗体表型属成熟B淋巴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大多为阳性。酸性磷酸酶阳性,且不被酒石酸抑制。

临床表现在成人以慢性病程者多见,70%~90%的病例有明显脾肿大,部分病人常因体检时发现脾肿大而确诊,约半数病例有肝肿大,淋巴结肿大多不显著。周围血象常表现全血细胞减少,多数病例有明显粒细胞减少。骨髓检查比较困难,往往呈"干抽"现象,需做骨髓活检。骨髓表现粒系增生减低,网状纤维增多,有中度至广泛的毛细胞浸润。小儿时期此病罕见,多为急性病程,一般为3~10个月。

诊断主要依据找到典型的毛细胞。此病对目前常用化疗效果不佳。脾切除可使生存期明显延长,并能纠正全血细胞减少。文献报道应用α-干扰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5.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本病罕见。临床除具有急性白血病的共同症状外,常有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肺等脏器的浸润症状。心脏浸润可出现心室壁血栓、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和坏死,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电图异常改变。尚可见嗜睡昏迷抽搐偏瘫等中枢神经系症状。肺浸润可出现慢性咳嗽、呼吸困难、青紫、肺部罗音等。

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持续增多,多数高达60%以上,并常有幼稚型嗜酸粒细胞。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形态异常、核左移、有各阶段幼稚嗜酸粒细胞、原粒细胞>5%。

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本病化疗效果不好。

6.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本病亦少见。临床症状以贫血、出血症状较突出,肝、脾、淋巴结肿大少见。

血象中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并有幼稚型嗜碱粒细胞。骨髓中可见大量嗜碱粒细胞,原始粒细胞增多,各阶段嗜碱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胞浆中有粗大颗粒,甲苯胺蓝或闪花蓝(Astia Blue)染色阳性,以此可与中性颗粒细胞相区分。

诊断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嗜碱粒细胞增多。化疗效果不佳,常引发DIC,多在短期内死于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

-----------------------------------------------------------

二,白血病新的治疗方案(原创,仅供参考)(本人文化不高,水平有限,写得不好,请各位见谅!自从我以前深爱的女人8年前因这病逝去后,我就一直在自修研究和创新一些医学理论知识,我不喜欢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浪费时间,我喜欢拓宽思路,创造和发明一些新的东西或是理论,我不怕别人说我的逻辑推理或疯狂,或弱智,我只要自己觉得值,我就去做,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我。。。。。。)

用雄黄,核酶,STI-571,用干海马,干蜥蜴,肉苁容,反鼻子,鹿茸,绿豆,DTXB-S3,人参,菊花,灵芝,患者的病变细胞样本等等药物提炼成基因混合药,然后再找血型库中少有的红细胞低于白细胞的血型,注入转基因药物再次混合提炼后,将一半药水静脉注射体内,另一半让患者加热后口服,用这方法有两个目地:

1,先用基因药将患者的病态基因转变过来,让它成为一个新的承受体,以缓解患者体内病变细胞对新的基因混合细胞的排斥作用;

2,再者就是配用世间少有的白细胞多于红细胞基因或血液作为提炼药物的样本,这种血型(细胞)接近于原始的单细胞体,这等于让患者体内细胞进行了第二次进化(这也叫“细胞活性化”),利用新的细胞体在患者体内进行“杀毒”之后,再让细胞体在患者体内不断的分裂,从而产生新的细胞体,在患者体内进行细胞的自我修复功能,修复/再生受损的细胞;

3,要是患者处于“假死状态”,再强心剂,心脏起搏器等一般的应急抢救方法方法使用无效的情况下,可试着使用针灸,刺激患者的眉心,仁中,太阳,头顶中央和脑后下方的中枢,脚下第一个和第二个脚趾间穴位,配合适当的电流脉冲,仿效人体内和神经中枢发出的脉冲电波,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穴位),使其从假死状态中再次复苏!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