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丛集性头痛

发布日期:2014-10-14 01:54:20 浏览次数:1600

何谓丛集性头痛,有哪些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如何?

丛集性头痛又称组织胺性头痛,可能与面部红痛症、睫状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及岩部神经痛等名称相近似,其临床特点是反复的密集性发作的头痛。其发病机制是患者头痛时头颅外动脉扩张现象,因此传统上列为血管性偏头痛特殊类型。但本头痛与内分泌紊乱无明显关系,更年期发作不见减少,发作时血浆中5-羟色胺并不减少,而组织胺升高,由于颈部血管对组织胺超过敏反应所致,紧张、饮酒、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激发,亦有人认为缺氧也可以诱发。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科杨明健

是不是有过敏体质的人易得丛集性头痛?

是的。前面已讲到该头痛又称为组织胺性头痛,而组织胺与过敏反应有重要关系。这种过敏反应为I型变态反应,花粉、霉菌、虾、鱼及蜂毒等作为抗原刺激浆细胞产生IgE抗体,此抗体与靶组织中肥大细胞或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这些抗原,即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这些介质使靶细胞的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和组织水肿,腺体分泌增加,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

丛集性头痛发病前无先兆,常在夜间或患者熟睡后突然发作,头痛剧烈而被惊醒,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开始在一侧眼眶周围或眼上方,迅速扩展到同侧额处,以至一侧面部,甚至同侧肩、颈部。疼痛性质为跳痛或烧灼样疼痛,站立时疼痛减轻,发作时多伴有同侧眼部、面部发红,流涕,鼻塞流泪,颞动脉充盈及病侧皮肤温度升高,每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极少超过24小时。发作多在同一侧,每天以十分规律的方式发作,少数病例可出现霍纳氏征,连续数周和数月后头痛停止。若间隔数月或数年再发作又称慢性丛集性头痛。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系由于头部的某些局部血管,主要为颈外动脉尤其是颞浅动脉分支,偶或颈内动脉系统出现急性发作性扩张所致。前已述说,丛集性头痛常与组织胺有关,亦有人认为本病为人体对组织胺过敏,以至面部皮肤和眼、鼻、口腔粘膜及脑膜血管的舒张,神经过度兴奋的结果。另一些人则认为,岩大浅神经内含有副交感血管舒张及分泌纤维,当其受到刺激即可导致发病。总之本病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

如何诊断及防治丛集性头痛?

根据头痛的特点,疼痛发作时无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其诊断标准有:(1)剧烈的偏侧眶上部、颞部疼痛,不予治疗时持续15~180分钟。(2)头痛时至少伴有下列体征中的一项并必须与头痛在同一侧:眼结膜充血,流涕,鼻塞,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睑下垂或眼睑水肿。(3)发作频率从隔日一次到每日八次。(4)至少有符合上述1~3项的5次发作,同时排除颅内、外其他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疾病。(5)做组织胺试验可诱发典型疼痛即可诊断。

丛集性头痛患者家族史或有或无,先兆症状如闪辉暗点、视野缺损、耳鸣、头晕、味觉异常,四肢异常等,发作时多伴有患侧鼻塞、流涕、流泪、结膜充血。多在睡眠中发病,出汗、流涕、唾液增加、同侧颞动脉扩张,持续时间1小时达高峰、持续4至数小时或1~2天。丛集性头痛与组织胺的敏感性有关,组织胺的增多又与某些过敏因素和某些食物抗原的刺激有联系,因此要控制某些过敏的食物,生活要规律化,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在治疗上可以使用组织胺脱敏疗法,使用不同剂量的组织胺皮下注射,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出现面红、头胀、头晕等反应的剂量为止,然后再按此剂量注射7 ~10天,以后逐渐减少注射次数、至每周或每2周1次,坚持数月结束。其他药物可选用苯噻啶、氯压啶、葛根片、心得安等治疗,亦可收到治疗效果。

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

(1)麦角胺:

因本病发病迅速,头痛剧烈,口服吸收较慢,应用气雾剂吸入有效。剂量为0.36~1.08毫克(吸入1~3次),吸入后5分钟内血浆浓度达到高峰,80%的病人疼痛便缓解。用药时注意以下两点以免治疗无效:①因为药物是混悬液,每次吸入前应用力摇动药罐;②告诉病人用力呼气之后进行气雾吸入,深吸气后停止数秒钟再缓慢呼出。

(2)吸氧:

通过面罩吸入100%的氧,流量8~10升/分,吸入10~15分钟,80%的病人头痛可以明显好转。

(3)利多卡因:

可用4%的利多卡因1毫升滴入鼻内。方法是:使病人仰卧,头向后仰45°,并向疼痛侧旋转30°~40°,将1毫升利多卡因缓慢滴入疼痛侧鼻孔,使病人体位保持几分钟。如果病人鼻充血,可先滴入几滴0 5%新福林使鼻孔通畅。此法可反复应用。

(4)双氢麦角胺:

有些病人静脉注射双氢麦角胺在5分钟内可使疼痛缓解。

(5)甲氧氟烷:

此药是速效麻醉剂,用此药10~15滴滴于手帕上吸入几秒钟可使疼痛缓解。

(6)去甲麻黄素:

有人应用此药可使某些病人的丛集性发作缩短,但少数病人可致内出血

丛集性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有哪些?

(1)麦角胺:麦角胺片2毫克,每天2~3次。长期用药应注意其副作用。

(2)双氢麦角胺:每次0.2~0.5毫克,每日3次。

(3)甲基麦角酰胺:剂量为4~10毫克/天,个别病人需达16毫克/日才能终止发作,疗程4~6周。

(4)强的松:剂量为10~80毫克/天,疗程为2周。起效后应逐渐减量。

(5)碳酸锂:剂量为300~1500毫克/日,平均600~900毫克/日,需连续用药2周。

(6)其他药物:如噻庚啶、消炎痛、钙通道阻断剂等,可参考偏头痛的预防治疗。

如何防治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类型,又称组织胺性头痛和红头头痛,是局限于一侧眼周围伴有植物神经症状的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其临床特征是一段时间内(一般2~8周)有一连串的头痛发作,比较典型的是在固定时间内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发作。

丛集性头痛的治疗分中止发作与预防发作两方面。经常夜间发作者应在睡前服麦角胺,在预测头痛可能发作期间,白天服用1~2次麦角胺。4%的利多卡因点鼻可中止发作,无效时可用二甲麦角新碱,此药为5-羟色胺拮抗剂,每片1毫克,每日2~6毫克,分次服用。

难治者可试用碳酸锂治疗,钙通道阻滞剂亦可能有效。此外,CH发作时吸高压氧(HBO),几分钟内即可控制疼痛。其机理为(1)HBO可适当地收缩血管,增加氧在组织中的弥散,从而减轻脑缺氧;(2)也可作用于血管壁或组织间隙而减轻水肿。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
  • 用户 rlkkzp63326的评价
    评价时间:2015-07-03 15:16:55
    好评
    rlkkzp63326说:不错,使我对这种疾病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