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 科技中国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单克隆丙球病合并周围神经病的重要病理机制是M蛋白中含有多种直接作用于髓鞘和轴突膜的抗体。如MAG抗体能插入排列紧密的髓鞘板层结构中并与MAG结合,从而破坏髓鞘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导致产生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免疫组化研究已经发现周围神经上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动物实验也证实应用MAG、GM和SGPG免疫动物或应用病人的血清被动转移均可成功建立脱髓鞘神经病的动物模型。
腓肠神经活检可见节段性脱髓鞘或轴突变性有时可见施万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少数病例有单核细胞浸润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可发现髓鞘边缘部有IgM-κ链沉积,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并发周围神经疾病的原因不清,遗传因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1980年,Latov等首次通过补体固定和免疫吸附实验证实了IgM蛋白与髓鞘的结合,其抗原决定成分是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glycoprotein,MAG)。MAG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髓鞘内,IgM蛋白特异性结合于MAG的碳水化合物部分。MAG还与人体自然杀伤细胞(HNK-1或LEU-7)拥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研究发现抗MAGIgM抗体滴度高的患者常常并发周围神经疾病,将抗MAG抗体患者的血清注射给实验动物会产生脱髓鞘改变和传导阻滞。补体参与IgM血症并发的周围神经病的脱髓鞘过程,在周围神经的髓鞘中,已发现有Clq,C3d,C5等补体成分沉积,因此脱髓鞘过程是由补体介导的。除MAG之外,IgM蛋白在周围神经中尚与其他抗原成分(多数是糖脂成分)相结合。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
MGUS或良性单克隆丙球病合并周围神经病主要见于50岁以上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为足麻木、感觉异常平衡障碍和步态不稳,深感觉和触觉受累明显半数患者有疼痛不适。病程常迁延数年至数十年晚期有下肢远端无力和不同程度萎缩,但很少因肌肉无力而导致卧床不起,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性运动神经病颇似运动神经元病的表现。
电生理检查有时可有局限性运动传导阻滞脑脊液蛋白常增高。IgM型M蛋白患者肢体震颤深感觉缺失和共济失调比较严重肢体远端无力出现较晚电生理检查有明显的脱髓鞘改变IgG型M蛋白患者电生理检查表现为轴突型神经病。
并发症:
经长期随访(2~22年)约有1/4患者可发展为恶性浆细胞病,以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但尚无一种简便而可靠的检测方法来预测。核素标记指数提示浆细胞合成DNA速率增高则是发展为恶性浆细胞病的有力证据,但临床尚无实用意义。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提示3种IgG、IgM和IgAMGUS并发的周围神经疾病对合用或不合用血浆置换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血浆置换单独应用也有效,而且,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血浆中M-蛋白的水平也明显下降。在血浆置换的对照研究中,Dyck等发现血浆置换对IgG和IgAMGUS并发的周围神经疾病有效,而对IgMMGUS周围神经病症状的改善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当患者对血浆置换效果不好时,可试用其他的免疫抑制治疗。本病有效的药物有皮质类固醇、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环孢素、硫唑嘌呤等。治疗方法有以下四种:
1.恶性单克隆丙球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参见目录临床表现中的(表1,与周围神经病有关的恶性或者特殊的单克隆丙球病)
2.良性单克隆丙球病中IgG和IgA型M蛋白患者对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给药数天或数周后症状获得改善
3.血浆交换、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治疗也能取得一定疗效免疫吸附的方法能清除血液中的IgG抗体和补体但有可能导致病情一过性加重,须每月进行1次。
4.IgM型良性单克隆丙球病对免疫抑制药治疗效果较差必须应用足量的环磷酰胺或氯喹使M蛋白下降到一定水平后方能取得临床改善。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