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比重0.967,在自然界极稳定,不易自行分解,也不易被氧化对神经系统有剧毒作用引起CO中毒的病因非常明确是由含碳物质在燃烧不充分时产生的CO被人体吸入所致。散发的患者最常见于室内点燃煤炉或煤气燃气热水器,而门窗密闭通风不良或阴天下雨气压低,大风吹进烟囱,CO气体逆流于室内造成室内浓度升高,引起中毒近十几年来CO中毒的散发病例由以前的城市多发而转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坯房改建成砖瓦房或别墅楼而供热设施相对滞后,仍以煤炉取暖为主或安装土暖气由于不注意通风造成的CO中毒患者逐年增多。使用煤气热水器不当,引起中毒者也非鲜见。另外在工业生产中,如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的吸入也是造成CO中毒的原因之一。
CO一旦进入体内,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300倍但解离速度却比氧慢3600倍,极易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另外,CO还可以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2价铁结合,更加重了组织缺氧由于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最差,最先受累的是脑组织其次是心脏。
急性CO中毒24h死亡者,血液和内脏呈樱桃红色,组织器官充血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灶脑组织缺氧后最先受累的是脑内血管迅速麻痹扩张脑组织无氧酵解增加,发生脑组织水肿,以细胞水肿为主脑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又可引起间质性脑水肿重症患者出现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出血小血管血栓形成脑皮质可出现与表面平行的带状坏死如白线状称之为分层坏死有时呈弥漫性或局域性有时可见苍白球坏死或形成囊腔。镜下可见,大脑皮质有弥漫性神经细胞局部缺血性改变,常在第3层明显。更为典型的改变为分层状神经细胞消失,低倍镜下可见较长的白色带状病灶有时肉眼仔细观察同样可以见到,称为假性分层坏死(pseudolaminarnecrosis)。大脑深部白质纤维为脱髓鞘改变,可聚成片,髓鞘肿胀断裂呈球状轴突亦有弯曲,断裂和破坏等一般认为额叶颞叶受损相对较重,其次是基底核苍白球、纹状体、小脑齿状核及丘脑。迟发性脑病时以脑白质广泛脱髓鞘病变为主髓鞘肿胀断裂或消失轴突弯曲、断裂破坏引起此种改变的机制多为缺氧的直接作用及由于神经细胞变性而引起的继发性变性小血管尤以小静脉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引起血流迟缓或血栓形成也是引起髓鞘脱失的病理基础
国外病理学研究证实,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大脑白质的广泛髓鞘脱失与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相似,但后者较重国内病理报告较常见的是两侧苍白球对称性软化灶其次是大脑皮质第2、3层及表层白质发生灶性或板层状变性坏死,大脑白质可见广泛脱髓鞘变性以额叶或顶叶最显著,病程长时可见脑萎缩。
对于急性CO中毒的患者要时刻提防迟发性脑病的发生临床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清醒期再出现精神异常、智能改变肌张力增高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为主的神经机能障碍时,应考虑发生了迟发性脑病,结合头颅CT或MRI有广泛性脑白质损害可以确诊此病。
鉴别诊断:急性CO中毒一般诊断不困难根据患者有CO中毒的环境条件,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全脑神经系统障碍为主局灶性定位体征相对缺乏口唇呈樱桃红色血液中检测到碳氧血红蛋白可以确定诊断。迟发性脑病应与其他脑部损伤、感染和脑血管病及代谢性脑病如低血糖性脑病相鉴别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可增高。
2.血液中可查到碳氧血红蛋白有两种简易碳氧血红蛋白测定法供参考:①加碱法:取患者血液1~2滴,用蒸馏水3~4ml稀释后,加10%氢氧化钠1~2滴混匀正常血液呈绿色,当血中有碳氧血红蛋白时,血液保持红色不变。②煮沸法:取适量血于小试管中置火煮沸后,若为砖红色,提示CO中毒,正常为灰褐色.
其它辅助检查:
1.脑电图可表现为弥漫性α波抑制或消失对称性弥漫性高幅慢波等
3.头颅CT和MRI急性CO中毒轻度和中度的患者,头颅CT可表现正常重度患者的CT可表现为脑水肿一侧或双基底核区缺血性低密度改变。迟发性脑病可表现为脑白质疏松症。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和双侧半卵圆中心对称性融合病灶在T1加权相呈低信号而T2加权相高信号,病灶可波及皮质下内囊、外囊,基底核可有缺血坏死表现病情严重时,在T1加权相上可见到假性分层坏死
相关检查:碳氧血红蛋白
一般患者预后良好患者的年龄、CO中毒程度和高压氧治疗合并应用的早晚,以及疗程的长短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DEACMP持续时间的长短和预后的好坏,受引起DEACMP的因素及积极治疗措施的影响。DEACMP患者的演变规律是:急性CO中毒—假愈期—迟发脑病—迅速加重期—脑病稳定期—脑病恢复期—痊愈期。少数患者会留下帕金森综合征表现或程度不同的智能低下。
注意煤炉取暖通风正确使用煤气热水器避免CO中毒;另外在工业生产中,注意安全生产,防止废气的吸入造成CO中毒早期救治对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十分重要。
一、COIDE的临床表现急性CO中毒后迟发脑病的发病率国外报道为2.8~11.8%,中间清醒期为2~40
天,平均22天[3]。本组30例病人除2例无昏迷史外,均有明确的CO中毒昏迷史,有中间清醒期及迟发脑病出现,诊断较明确。病人以老年人居多,本组50岁以上老人占66.6%,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有资料报道可能与老年人应激能力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脑代谢异常及脑动脉硬化有关。假愈期有精神因素刺激者,发病危险性高[4]。本组有2例为精神刺激后诱发起病。起病症状多为痴呆、缄默、二便失禁、淡漠、记忆力下降等精神症状;临床表现尚有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如震颤、强直、运动减少,而舞蹈症及扭转痉挛少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较少见。本病的预后主要与年龄、昏迷时间及急性期高压氧治疗次数有关。应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越大、昏迷时间越长、急性期高压氧治疗次数少,预后愈差(P值分别为0.032,0.014,0.045)。另外,在14例作头颅CT检查的病人中显示,病变程度越重、范围越广、预后愈差。
二、COIDE的诊断本病的诊断总结为以下几点:①有近期明确的CO中毒昏迷史,对有些无昏迷史的病人应仔细追问病史,以防漏诊、误诊。②有假愈期,其时间长短不一,本组病例多在一个月左右。③临床表现以精神症状及锥体外系表现为主,而锥体束损害较少。④头颅CT为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及底节区低密度改变,MRI为相应区域等或长T1、长T2信号,在发病2~4周多见。⑤EEG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δ或θ波活动,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α波节律。
三、COIDE的病理和病理生理机制国外报道本病的病理表现为苍白球缺血坏死、脑白质脱髓鞘、大脑皮质海绵状变性、海马坏死等改变[5]。其发病机理近年来有如下几种学说:①微栓子学说:急性中毒后缺氧致血管内皮细胞遭受损害,内膜粗糙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微栓子,使白质弥散缺氧缺血致脱髓鞘改变,以苍白球为中心的白质区域侧枝循环少,易遭受损害[6]。本组病例影像学表现亦显示皮层及双侧基底节区对缺血缺氧最敏感,与临床以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病表现相符合。②自身免疫学说:半球白质多为有髓鞘纤维,髓鞘有类脂和蛋白质组成,脱髓鞘后其碱性蛋白质作为抗原使T细胞致敏,致敏的T细胞攻击并破坏神经纤维髓鞘,T细胞致敏过程与假愈期相符[1]。③自由基学说:缺氧后新供氧时产生大量自由基(类似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所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神经纤维髓造成损害。本病发病影响因素较多,尚与年龄、职业、急性期治疗、既往身体状况及有无并发疾病等有关。
四、COIDE的治疗我们仍肯定高压氧、激素和联合药物的应用是有效的。高压氧治疗时,CO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比常压氧治疗时更迅速[7],故高压氧应在急性中毒期即持续而正规治疗,清醒后也不得中断,脑病症状、体征有所好转的病人也应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应持续治疗3个疗程以上。针对微栓子学说,近来有人积极主张使用改善循环治疗,取得了可喜疗效。既然已明确COIDE存在脱髓鞘改变,正规足量的激素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对假愈期病人应注意安静休息,避免精神刺激。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