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孢子虫病
肉孢子虫病是一种广泛寄生于人类和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细胞内的寄生虫病。其所产生的肉孢子虫毒素能严重地损害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甚至是致死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下病、腹泻、肢行、截瘫等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牛、羊的流产、消瘦、瘫痪及死亡。病理剖检可见肌肉色淡、贫血、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在不同部位的横纹肌、心肌、舌肌中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包囊(毛发状至2~3cm长)。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严格肉品卫生检验,未经检验的畜肉不准出售,查出的带虫肉品要按规定处理;对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猪、犬等动物献食人的粪便;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不吃生肉和未煮熟的肉。
肉孢子虫囊呈援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小差别很大;长径1—5cm,横径0.1—1cm,囊壁内有许多间隔把囊内虫体—缓殖子分隔成簇。 成熟卵囊长椭圆形,内含2个孢子囊,因囊壁膜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孢子囊即脱出。孢子囊呈现椭圆形或卵圆形,壁双层而透明,内含4个子孢子,大小为13.6—16.4μm×8.3—10.6μm。人肉孢子虫的孢子囊较猪人肉孢子虫的孢子囊稍大。
人和猕猴、黑猩猩等食肉类动物为忙棒肉孢子虫的终宿主,牛、无、分别为人肉孢子虫和猪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终宿主分辨中的孢子让或蓝囊被中间宿主(食草类)食入后,德保子带其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在多数其滚的血管壁内皮细胞中形成裂殖体,进行几代裂体增殖后,裂殖子进入肌肉组织中发育为肉孢子虫囊,横纹肌及心肌多见。肉孢子虫内字样母细胞或称木细胞增殖生成缓殖子。中间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虫囊被终宿主吞食后,缓殖子释出并侵入小肠固有层,无需经过裂体增殖就直接形成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为卵囊,卵囊在小肠固有层逐渐发育成熟。人肌肉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为人,其终宿主可能是食肉类哺乳动物、猛禽或爬行类。
人通过食入牛、猪、等中间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虫囊而感染。虫囊破裂时缓殖子可循血流到达肠壁并进入肠管随粪便排出体外,亦可见于鼻涕或其他分泌物中。因此,肉孢子虫可可能有缓殖子通过粪便污染传播。
人体感染后主要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间歇性腹痛、腹胀、腹鸣、腹泻、食欲不振、恶性、呕吐、严重者可发生贫血、坏死性肠炎等。在人肌肉中的溶孢子虫囊可破坏所侵犯的肌细胞,当长大时可造成邻近细胞的压迫兴味索,伴有肌痛、皮下肿胀等,如囊壁破裂可释放出一种很强的毒素—肉孢子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肾上腺、肝和小肠等,大量时可致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