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隐孢子虫病

发布日期:2014-10-01 04:49:30 浏览次数:1597

概述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感染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原虫病。人由于吞食了隐孢子虫的卵囊而受感染。病变以空肠及回肠的肠上皮细胞层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低热等,多数病人病程短暂而自愈。但在免疫功能缺损病人受感染后,可出现严重腹泻,甚至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而死亡。目前尚缺乏肯定有效的抗病原治疗药物。 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由宿主细胞形成的纳虫空泡内,空肠近端是原虫数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上皮细胞。隐孢子虫的寄生可破坏肠绒毛的正常功能,引起小肠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而发生腹泻。体内自身重复感染使肠黏膜表面积缩小、黏膜酶(如乳糖酶等)的减少亦为引起腹泻的原因。 本病呈全球性流行,传播方式以粪-口、手-口途径为主。传播类型为动物-人、人-人。污染的水源、空气也能传染(囊合子很微小,尘埃足以携带其飞扬)。因骨髓移植而感染者也有报道。免疫缺陷者、低年龄小儿、医务人员等更易感染。也易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家庭、托儿所及儿童医院内流行。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状态,本病可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1.免疫功能正常者的隐孢子虫病 潜伏期一般为7~10天(5~28天)。主要表现为自限性腹泻,每日5~10次,以水样便为多见,或为黏液稀便,持续数日自愈。偶可持续1月左右。可伴纳减、恶心呕吐、上腹部痛(多为间歇性、轻度),少数病人可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体重可轻度下降。婴幼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偶见反应性关节炎。 2.免疫功能缺损者的隐孢子病 潜伏期难以确定。症状多而重,持续时间长。患者常有霍乱样腹泻,每日多达数十次,量达1~10L/d,患者常有水电解质紊乱及体重下降,甚至呈恶病质。隐孢子虫尚可引起喉一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可同时伴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胆囊感染见于10% AIDS伴隐孢子病患者,表现为急性胆囊炎硬化胆管炎,患者不一定有腹泻。本病伴胰腺炎肝炎者亦有所见,从胆汁、胰液或肝活检胆管上皮细胞找到隐孢子虫即可确诊。播散型隐孢子虫病往往于尸解时发现。

(二)查体要点一般肠道感染时体征较轻,可有腹部压痛,胆道感染时可有黄疸右上腹压痛;呼吸道感染时两肺闻哮鸣音,肺底音。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asis)是由隐孢子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感染人体的仅有微小隐孢子虫一种。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人通过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感染,其中水源污染常造成暴发性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可并发胆囊炎和肺部感染。隐孢子虫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寄生虫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腹泻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病原体。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当出现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时,称为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20世纪80年代初,当发现它是引起HIV感染者腹泻的一个相对常见的病因后,隐孢子虫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体。这种病原体可感染消化道或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腹泻、胆道或呼吸道疾病。病原学 隐孢子虫可分为十余个种,包括感染哺乳动物、爬行类、鸟类和鱼类等的各种。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的直径4m,是所有感染人类引起临床疾病的隐孢子虫中主要的一种。现又将它分为2种:C.hominis专性感染人类,而C.parvum 除感染人类外还感染其他许多动物。在一些患者体内还发现了如猫隐孢子虫(C.felis)、鼠隐孢子虫(C.rnuris)、犬隐孢子虫(C.canis)、猪隐孢子虫(C.suis)和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等。另外,种内的异质性也可导致不同宿主感染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隐孢子虫的生活周期可在一个宿主体内完成。卵囊(oocyst)通过食物或水被人摄人后,在消化道受胆汁和消化酶的作用,于小肠内进行脱囊,释放出4个运动的香蕉状子孢子。脱囊后的子孢子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壁上。子孢子以无性繁殖方式发育为裂殖体,继而从腔内释放出裂殖子。这些裂殖子一部分可以再次侵入宿主细胞,导致自体感染,另一部分经历有性繁殖发育成新的卵囊。 卵囊有薄壁与厚壁两种。薄壁卵囊可以在宿主胃肠道脱囊,释放出子孢子周而复始感染。厚壁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囊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可在低温或常温下存活数月并保持感染性。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多发生于气候温暖的夏秋季,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为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病程短暂而能自愈。该虫不仅可发生有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中,如在艾滋病患者的体内引起严重的难治性致死性腹泻,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如新生儿、婴幼儿等。目前认为,隐孢子虫是导致人类及幼畜腹泻的主要肠道病原体之一。防止水源及食物的污染极为重要。

分型 根据宿主免疫功能状况,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免疫功能正常型 本型病人潜伏期短为3~8天,偶可长至数周。 临床表现为自限性腹泻,每天5~10次,持续数天后即可自愈,最长可持续1个月左右。绝大多数病人有大便量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无脓血。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低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下降、虚弱等其他症状。症状轻重常与粪便中卵囊数量一致。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婴幼儿感染较重时,可因严重腹泻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

(二)免疫功能低下型 如艾滋病患者。本型病人潜伏期不定,症状多而重,持续时间可长达数月甚至直到死亡。病人多有严重无法控制的腹泻与吸收不良。大便呈水样,每天可多达数十次,粪量可达数升,最多者可达十余升。由于严重腹泻,常可伴有明显的水和电解质紊乱和体重下降,还常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听诊双侧肺底可闻及广泛湿哕音,胸透显示双侧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部分病人可伴发胆囊感染。艾滋病伴隐孢子虫病患者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或硬化性胆管炎,病人不一定有腹泻,本病可伴胰腺炎、肝炎。从胆汁、胰液或肝活检胆管上皮细胞中找到隐孢子虫即可确诊。播散型隐孢子虫病往往于尸解时发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潜伏期4~14天。 1.急性胃肠炎型 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腹泻,每天4~10次,糊状便或水样,偶有少量脓血,可有恶臭。常伴上腹不适疼痛,甚至恶心、呕吐。部分有发热。病程自限,多在2周内自然缓解。无复发,预后良好。2.慢性腹泻型 主要见于免疫功能缺陷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起病缓慢,腹泻迁延不愈,水样便,量多,每天1~10余升不等,每天10次左右。偶有血性便,多伴腹痛,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维生素缺乏等。病程可持续3~4个月甚至1年以上,可反复发作。

临床见不明原因水样便腹泻者均应考虑本病,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在病程中出现原发疾病无法解释、排除常见细菌性腹泻者,应考虑本病。

隐孢子虫可引起无症状感染,轻微腹泻或严重肠炎,伴或不伴有胆道累及。潜伏期通常为7~10天(最短5天,最长28天)。摄人卵囊的数目似乎与感染潜伏期及病程有关,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

(一)无症状感染 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缺陷患者。有30%的儿童呈无症状感染。

(二)腹泻 出现腹泻的患者常伴有乏力不适、恶心、食欲减退和腹部绞痛。腹泻可以是急性、慢性、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水样便可多达25L/d,导致严重脱水。除非合并其他肠道病原体感染,粪便中一般无红细胞或白细胞。慢性腹泻患者可有明显的体重减轻。 1.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腹泻呈自限性,一般在10~14天自愈。临床症状消失后一段时间患者仍可排出卵囊。有报道正常新生儿感染隐孢子虫后出现持续腹泻,影响营养发育。 2.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病程一般较长,病情偏重,CD4细胞计数 100/mm。可出现明显消耗症状。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病还有其他临床表现,如胆囊炎,胆管炎,肝炎,胰腺炎,呼吸道炎症。艾滋病患者感染后有10%~30%出现胆道受累,导致非结石性胆囊炎或硬化性胆管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和发热。也有肺部累及的报道,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是引起呼吸道症状的唯一原因。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多为咳嗽。尚无播散性隐孢子虫病的报道。

【病原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本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广泛受损及绒毛萎缩而导致吸收不良的结果。有人推测微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肠毒素,他们发现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牛犊粪便上清液中具有肠毒素样活性。病程中大量水与电解质的丢失是小肠黏膜受损和肠功能失调所致。此外肠道内双糖酶和其他黏膜酶的丢失与减少,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有人发现来

源于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肠上皮细胞的前列腺素E2具有刺激Cl-主动分泌和抑制中性NaCl吸收的作用。

隐孢子虫在人体和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病变主要见于小肠和结肠,胃与食管也可被累及。小肠病变部位的绒毛萎缩变短甚至消失,隐窝上皮细胞增生同时隐窝明显加深,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呈短柱状,胞核排列不规则,绒毛上皮层及固有层均可见单核细胞及多核炎性细胞浸润。结肠黏膜的病理变化与小肠相仿。在患者痊愈后,上述病变可以恢复正常。感染延及胆囊时,可引起急性和坏死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变硬,黏膜面变平并可出现溃疡,镜下可见胆囊壁坏死并伴有多核细胞浸润。在肺部隐孢子虫感染患者的肺组织活检标本中可见到活动性支气管炎及局灶性间质性肺炎等病变。

【病因】

病因:隐孢子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生长的寄生原虫,属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球虫亚目,隐孢子虫科,隐孢子虫属。虫体呈球形,直径为2v4δm,其生活史与孢子虫纲的其他原虫相似,包括无性的裂殖生殖、有性生殖及孢子生殖,三者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其卵囊呈卵圆形,直径为2v6δm,卵囊壁光滑,成熟的卵囊内有4个新月形子孢子。当其被人或动物吞食后在小肠内脱囊,子孢子从卵囊壁的裂隙中逸出,附着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刷沿,并被封入纳虫空泡内发育为滋养体进行裂殖生殖,先发育为含8个小核的滋养体,然后进一步发育为有8个裂殖子的?型裂殖体。裂殖体成熟破裂后,裂殖子再次侵入其他小肠上皮细胞,继续进行?型裂殖生殖或者发育为仅含4个裂殖子的?型裂殖体。由成熟的?型裂殖体释放出的裂殖子则分别发育分化成雌(大)、雄(小)配子体,然后分别产生出雌、雄性配子,最后雌雄性配子结合为合子并发育成卵囊。

卵囊有薄壁与厚壁两种,前者约占20%,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其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新的宿主细胞继续进行裂殖生殖,造成宿主体内的重复感染。厚壁卵囊在宿主体内孢子化,囊壁为双层,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经粪便排出体外即具有感染性。10%甲醛溶液或5%氨水可使之灭活,经65? 30min,也可使卵囊的感染力丧失。

目前认为已发现的隐孢子虫至少有6种,人和哺乳动物的隐孢子虫感染几乎都是由微小隐孢子虫所引起,但国内左仰贤等报道,他们曾从一头33天龄的小牛粪便中同时发现微小隐孢子虫及鼠隐孢子虫卵囊。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隐孢子虫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它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与吸收障碍有关。可能是这种感染的细胞内属性影响了肠的吸收和分泌。隐孢子虫可从小肠腔内播散到胆道系统,引起胆管狭窄和胆管炎。 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绒毛结构的变形。局部可见炎症改变。随着寄生的隐孢子虫数目的增多,小肠的形态和功能异常逐步进展,但是,小肠局部感染和炎症的程度与临床症状并不完全一致。在感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究竟是隐孢子虫的毒力,还是宿主的免疫功能,目前尚无定论,推测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隐孢子虫病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反应对控制隐孢子虫感染起重要作用,CD4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HIV感染者发生隐孢子虫病后病情明显重于一般患者。感染过程中人体产生特异性的IgM、IgG和(或)IgA抗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隐孢子虫病流行地区的居民在感染后症状轻微,提示可能存在对隐孢子虫的保护性免疫机制。然而,抗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感染的清除,如HIV感染者也可在血清和小肠局部产生抗体,但感染并不因此减轻。感染的消除过程需要-干扰素(IFN-)的参与。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隐孢子虫属于孢子纲,球虫亚纲,艾美亚目。引起人隐孢子虫感染者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其生活史包括卵囊、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合子等期,均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感染隐孢子虫并排出卵囊的人和多种动物都是本病的感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者的感染率、发病率尤高。

(一)传染源 隐孢子虫病是人兽共患疾病,目前认为本病的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另一重要传染源是受感染动物,受染动物粪便中含有大量具有感染性卵囊。农村以牛为主,城市则以宠物如狗、猫为保虫宿主。

(二)传播途径 隐孢子虫病经消化道感染, 可以为人-人,动物-人间传播。人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摄入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引起感染。水源被卵囊污染常可引起暴发流行。同性恋者可因肛交导致直接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本病易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如HIV 感染、器官移植、免疫抑制药物、IgA缺陷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是引起隐孢子虫病严重化和(或)病程延长的危险因素。但健康人也可受染,特别是经常与动物接触的农民和兽医,以及常与本病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感染机会较多。儿童及青少年的感染率高于成人。

(四)流行特征 隐孢子虫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常见于那些日益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在局部流行地区,雨季往往伴随着发病率的升高。暴发流行可见于世界各地各年龄段人群,但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牛奶场工人的发病率也较高,可能是因为C.parvum也可引起牛腹泻。本病常在集体机构如军队、幼托所呈小型流行,有家庭聚集性,也是旅游者腹泻原因之一。本病的流行与各地人群的社会习俗、生活居住条件及卫生状况等有密切关系。

【实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但无红细胞,少有吞噬细胞。 2.病原体检查 收集患者粪便或呕吐物,查隐孢子虫卵囊是主要检测手段。可用直接涂片或浓集法,特殊染色检测。 3.免疫学检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IgM抗体出现早,但消失快,不易检测到;IgG抗体在感染后两个月左右出现,可持续1年余,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除了分离出病原体, 隐孢子虫感染并无其他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一)病原学检查 从粪便或组织中分离到隐孢子虫卵囊是检测本病最可靠而简便的方法。十二指肠液、胆汁、病变肠道组织活检标本或呼吸道分泌物等也可检测到卵囊。常规找虫卵和寄生虫的方法无法查找到隐孢子虫卵囊。改良耐酸染色法应用较多,也可用吉姆萨或孔雀石绿染色。改良耐酸染色法后卵囊呈红色或粉红色,直径通常为4~6m。多次(常规3次)送检粪便可提高阳性率。

(二)免疫学检查 1.粪便标本中卵囊抗原 在常规镜检的基础上,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粪便或组织中的卵囊壁抗体,可以提高实验室诊断的敏感性。 2.血清特异性抗体 IgG、IgM 、IgA:抗体持续时间较长,故通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分子生物学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也被用来检测粪便标本,其敏感性更高,还可区分不同的基因型。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1)粪便检查:患者腹泻时,可排出大量的卵囊(囊合子),因而粪便标本可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在抗酸染色的粪便标本中,卵囊呈桃红色,圆形或略卵圆形,直径平均4.5~5.5m,发育成熟的卵囊其中可见4个纺锤状子孢子,如粪便中卵囊较少,可先作浓集处理,再行染色镜活检,必要时可用小肠黏膜活检。 (2) 疫学试验:即检测隐孢子虫抗原及其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目前应用免瘕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单克隆抗体测定,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过100%。 (3) 子生物学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临床标本和环境水样本中的隐孢子虫是一种敏感、特异、能分辨基因型简便易行的方法,其评价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2.其他检查 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血电解质等,胆道、呼吸道及胰腺隐孢子虫感者应作相应B超、X线胸片及淀粉酶等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是确诊本病的依据。从粪便、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或活检标本中找到隐孢子虫卵囊。常用金胺酚染色、改良抗酸染色、沙黄一美蓝染色三种方法检查。此外新鲜粪便湿片相差显微镜检查,吉氏染色等均可用于检测。

(二)血清免疫学检查 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隐孢子虫抗体,可采用: 1.间接荧光抗体法 以卵囊或感染肠黏膜组织作抗原。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以高频声波处理的卵囊或子孢子作为抗原,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急性期病人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40~1:2560,正常人均1:40。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其他几种原虫如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人芽囊虫、微孢子虫及圆子虫等所引起的腹泻以及细菌f生痢疾、病毒性肠炎等相鉴别。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霍乱、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和肠阿米巴病相鉴别。

隐孢子虫病诊断主要是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确诊需要在粪便或其他标本中发现卵囊。改良耐酸染色法为首选,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只限于部分有条件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隐孢子虫病出现肠道症状时,应注意和其他常见的肠道病原体相鉴别,包括痢疾杆菌、致病性沙门菌、弯曲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此外,还应考虑一些较少见的病原体,特别是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微孢子虫和圆孢子虫感染。

治疗措施

(一) 一般治疗 1.对症治疗 隐孢子虫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因此给于患者口服或静脉补液为必要的干预措施。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腹泻时间较短,一般2~4周,对症治疗即可治愈.免疫缺陷者可呈长期命性腹泻,除支持治疗外,应予止泻治疗。临床常用的抑制肠动力药有地芬诺酯、吗啡和普鲁卡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octreotide),具有减少肠道分泌、增加水和电解质吸收的作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2.免疫治疗 鉴于隐孢子虫病发病特点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对患者进行免疲干预是必要的,停止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可使患者完全消除了肠道隐孢子虫病。也有研究表明,由纯化浓缩虫体抗原免疫孕牛而获得的高免疫牛初乳(hbc)内含高效价抗隐孢子虫抗体,可以预防和治疗动物和人隐孢子虫病。

(二) 抗虫治疗 1.抗生素类 最常用的为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和巴龙霉素等,对缩短腹泻时间和粪排隐孢子虫卵囊时间均有一定作用。巴龙霉素在细胞培养中对隐孢子虫具有抑制作用,被认为疗效较为肯定的抗生素。 2.抗病毒药 少数艾滋病患者应用齐多夫定(AZT)治疗后,隐孢子虫感染减轻或消失,是AZT作用HIV后增强了免疫力的作用,还是AZT对隐孢子虫直接作用,尚不清楚。

(三)治疗流程 治疗流程见图46-1。

(一)病原治疗 本病缺少可靠的特效药物。近年证实螺旋霉素具有一定疗效,可减轻腹泻、缓解病情。在免疫功能低下者,螺旋霉素1~2g/d两周或更长时间可能有效。免疫功能正常者,一般无须病原治疗。由于口服螺旋霉素治疗胆道感染疗效差,可考虑使用静脉制剂。

(二)一般治疗 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脱水严重者,应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经上述治疗后,免疫功能正常型隐孢子虫病多能自愈。对症状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型和婴幼儿患者,则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的病人,应终止上述药物治疗,病情可缓解。止泻药物均无显效。

目前尚无切实可靠的治疗方法。恢复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状态。

(一)免疫功能正常者 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患者除非症状持续时间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仅需补液对症处理。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患者应进行抗寄生虫微生物治疗,硝唑尼特(nitazoxanide)是1~11岁儿童的首选药物。

(二)免疫功能低下者 对HIV感染者而言,最重要的治疗就是进行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实行免疫重建。CD4细胞计数 100/mm3的患者症状一般可获完全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考虑应用止泻药、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也是重要治疗措施。当支持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推荐使用口服抗微生物药物,如硝唑尼特,或巴龙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剂量为硝唑尼特1000rng,2次/d,巴龙霉素1000mg,2次/d,阿奇霉素600mg/d,疗程2周,可根据病情延长至8周。关于HIV感染患者的临床实验中,硝唑尼特的疗效报道并不一致。巴龙霉素、磺胺或甲硝唑等对暂时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反复。其他药物,如螺旋霉素、克拉霉素和高效价牛初乳(HBC),应用后仅获得短暂的益处,并无持续的抗寄生虫作用。

诊断标准 确诊依据为从各种标本中检测到隐孢子虫卵囊,但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他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

一、疑似病例 凡有不明原因的水样便腹泻,尤其有免疫功能低下者及2岁以下小孩,均应考虑隐孢子虫病的可能。

二、临床诊断病例 病程中出现原发病症无法解释的水样便腹泻,并排除了常见细菌性腹泻者,尤其有免疫功能低下者;粪便标本中卵囊抗原间接荧光免疫试验(IFA)法或捕获ELISA法检测阳性;血清抗体阳性;隐孢子虫卵囊核酸杂交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阳性。

三、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在粪便或其他标本中发现隐孢子虫卵囊。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7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