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症状
本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广泛受损及绒毛萎缩而导致吸收不良的结果。有人推测微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肠毒素,他们发现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牛犊粪便上清液中具有肠毒素样活性。病程中大量水与电解质的丢失是小肠黏膜受损和肠功能失调所致。此外肠道内双糖酶和其他黏膜酶的丢失与减少,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有人发现来 源于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肠上皮细胞的前列腺素E2具有刺激Cl-主动分泌和抑制中性NaCl吸收的作用。
隐孢子虫在人体和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病变主要见于小肠和结肠,胃与食管也可被累及。小肠病变部位的绒毛萎缩变短甚至消失,隐窝上皮细胞增生同时隐窝明显加深,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呈短柱状,胞核排列不规则,绒毛上皮层及固有层均可见单核细胞及多核炎性细胞浸润。结肠黏膜的病理变化与小肠相仿。在患者痊愈后,上述病变可以恢复正常。感染延及胆囊时,可引起急性和坏死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变硬,黏膜面变平并可出现溃疡,镜下可见胆囊壁坏死并伴有多核细胞浸润。在肺部隐孢子虫感染患者的肺组织活检标本中可见到活动性支气管炎及局灶性间质性肺炎等病变。
隐孢子虫可引起无症状感染,轻微腹泻或严重肠炎,伴或不伴有胆道累及。潜伏期通常为7~10天(最短5天,最长28天)。摄入卵囊的数目似乎与感染潜伏期及病程有关,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
(一)无症状感染
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缺陷患者。有30%的儿童呈无症状感染。
(二)腹泻
出现腹泻的患者常伴有乏力不适、恶心、食欲减退和腹部绞痛。腹泻可以是急性、慢性、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水样便可多达25L/d,导致严重脱水。除非合并其他肠道病原体感染,粪便中一般无红细胞或白细胞。慢性腹泻患者可有明显的体重减轻。
1.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 腹泻呈自限性,一般在10~14天自愈。临床症状消失后一段时间患者仍可排出卵囊。有报道正常新生儿感染隐孢子虫后出现持续腹泻,影响营养发育。
2.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 病程一般较长,病情偏重,CD4细胞计数100/mm3可出现明显消耗症状。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病还有其他临床表现,如胆囊炎,胆管炎,肝炎,胰腺炎,呼吸道炎症。艾滋病患者感染后有10%~30%出现胆道受累,导致非结石性胆囊炎或硬化性胆管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和发热。也有肺部累及的报道,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是引起呼吸道症状的唯一原因。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多为咳嗽。尚无播散性隐孢子虫病的报道。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