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憩室
胃憩室(gastric diverticulum)是指胃壁的局限性袋狀擴張或囊樣突出。在鋇餐造影中檢出率0.04%~0.1%,胃鏡檢出率0.03%~0.3%。絕大部分爲單發。
症狀體征典型症狀 :上腹部疼痛 惡心與嘔吐 吞咽困難 鈍痛 大多數患者無症狀,僅在做胃部鋇餐檢查或做胃鏡時發現,部分胃憩室的病人又可同時合並其他胃腸道病變,因而有症狀也不一定是由胃憩室引起。有症狀者主要表現爲上腹劍下鈍痛、脹痛及燒灼感,或有陣發性加劇,可伴有惡心、嘔吐甚至吞咽困難。發生於劍下的餐後1~2h内的鈍痛,臥位加重,立位或坐位減輕爲本病特點。症狀的產生可能由於食物進入憩室内使其膨脹所致,當某種體位有利於憩室排空時,疼痛可緩解。也有人認爲症狀產生是由於食物或胃液瀦留在憩室腔内引起憩室炎症所致,故憩室口小的比大的易發生症狀。有時症狀類似潰瘍病或膽囊疾病。
胃憩室通過纖維胃鏡及X線鋇餐確診。
用藥治療 (一)治療
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無合並症者行内科治療。有症狀者宜進食易消化而少刺激性食物,服用抗分泌藥、胃黏膜保護劑及抗生素。如憩室内有食物瀦留,可在X線透視下尋找最佳位置做體位引流,以免食物長期刺激而發生憩室炎症、糜爛及潰瘍。如症狀嚴重經内科治療效果不好,憩室頸窄底寬,或並發潰瘍、穿孔,不除外癌變及大量出血時應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包括胃壁内翻縫合、單純憩室切除、部分胃切除等。賁門處憩室手術較困難,有時需胸腹聯合切口才能充分暴露。術後效果一般較好。
(二)預後
症狀嚴重經内科治療效果不好,手術治療後效果一般較好。
暫無相關信息
飲食保健 胃憩室的食療方;宜進食易消化而少刺激性食物,服用抗分泌藥、胃黏膜保護劑及抗生素。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咨詢醫生
病理病因 (一)發病原因
先天性胃憩室一般位於胃後壁賁門附近小彎側食管胃連接點下2~3 cm内,多爲真性憩室,占胃憩室70%左右,通常不伴有潰瘍、肉芽腫或腫瘤,因該處縱行肌薄弱而形成。繼發性胃憩室既有真憩室也有假憩室,大多由潰瘍、肉芽腫、腫瘤、手術等因素引起,多位於幽門前區。由於胃内壓力增加,如幽門梗阻而形成的憩室也稱爲内壓性胃憩室,如因胃周圍粘連所致者,亦稱爲牽引性憩室。胃底、胃體憩室相對少見,多由於胃外牽拉所致。胃憩室的發生與消化道其他部位憩室無關。
(二)發病機制
真性憩室包括胃壁各層,即胃黏膜層、肌層及漿膜層,外形呈袋狀突出於胃壁,觸之柔軟,直徑2~4cm,也有直徑達9~10cm者。胃憩室黏膜半數正常,可有充血、糜爛、出血。因炎症使憩室壁增厚,或與周圍組織粘連,穿孔者少見。憩室也可發生黏膜壞死及癌變但罕見。少數憩室内有異位胰腺組織使黏膜不規則,應歸爲先天性憩室,多見於胃小彎及幽門前區。假性憩室僅有胃黏膜及漿膜層,如黏膜層嵌入肌層而胃漿膜表面無異常則稱爲胃壁内憩室。
檢查鑒别常用檢查 :胃鋇餐造影 胃鏡 活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鑒别真性、假性憩室。
1.X線檢查 胃憩室主要依靠X線鋇劑造影檢查時發現,若憩室過小或檢查時不夠仔細,容易漏掉。采取仰臥右前斜位進行檢查,鋇劑易集中於胃底,同時可避免憩室陰影與胃底重叠,易於發現。賁門區的真性憩室有特征性的X線鋇劑造影所見:憩室多呈囊狀,直徑3~4cm,邊緣光滑,突出於胃外,有一窄長的頸與胃相連。立位檢查時,憩室内可出現液面。多數病例可見黏膜皺襞自胃部經過頸部進入憩室内。在個别病例可見憩室内有潰瘍或黏膜的其他改變。憩室内的鋇劑排空較慢,當胃將鋇劑排空後,可仍有鋇劑停留在憩室内。
胃底憩室呈囊狀。有窄頸,並有胃黏膜伸入憩室内等特點,易與胃底小彎潰瘍相鑒别。但在胃小彎或幽門前區的憩室常有異位胰腺組織而使憩室内的黏膜不規則,易誤認爲腫瘤。需結合胃鏡檢查確診。
2.胃鏡檢查 纖維胃鏡檢查對診斷胃憩室有一定的幫助。胃鏡所見,憩室入口呈圓形,邊緣規則清楚,周圍黏膜完全正常而無浸潤現象。並可見黏膜皺襞直接進入囊内,並可在憩室口處看到有規律性的收縮。口的大小可以改變,甚至有時將口完全封閉。憩室内黏膜一般正常,有時有發炎及潰瘍形成。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