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水平部在第三腰椎水平横行跨越脊柱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恰在胰腺颈下缘从腹主动脉发出,自十二指肠第三部前面越过。当两动脉之间形成夹角变小,肠系膜上动脉将十二指肠水平部压向椎体或腹主动脉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发生淤滞症的原因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点位置过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牵拉,脊柱过伸,体重减轻或高分解状态致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脂肪垫消失等有关。
2临床表现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常呈间歇性发作,表现为十二指肠通过障碍。呕吐是主要症状,常发生在餐后数小时,呕吐物为含胆汁的胃内容物,伴上腹饱胀不适。取俯卧位、胸膝位或呕吐后可使症状缓解。体检见上腹饱满,可有胃型,无明显腹部压痛。缓解期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饱胀等。长期反复发作者可出现消瘦、营养不良、贫血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的急性梗阻,可在脊柱过伸位的躯干石膏固定后突然发生。在烧伤、大手术后体重明显减轻又需长期仰卧的病人中亦可出现。
3检查
X线钡餐的特征性表现有:
钡剂在十二指肠水平部脊柱中线处中断,有整齐的类似笔杆压迫的斜行切迹(“笔杆征”),钡剂在此处通过受阻;
超声检查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正常为3-5%,有淤滞症者夹角内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处十二指肠腔前后径1. 0 cm,而近端十二指肠腔前后径>3. 0 cm, CT结合动脉造影或螺旋CT三维图形构建可以显露肠系膜上动脉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一水平上的梗阻。
4诊断
有反复发作呕吐胆汁与胃内容物的病人,特别是体位改变症状减轻的病人,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5治疗
治疗取决于病因与梗阻程度。如因石膏固定后脊柱过伸引起的,可去除石膏。梗阻发作时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肠外营养支持。也可留置鼻空肠管在透视下推送过梗阻点,行肠内营养支持。缓解期宜少量多餐,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餐后侧卧或俯卧位可预防发作。内科治疗无效可手术治疗,术中可经胃管注气,当十二指肠扩张到3-4 cm时可明确显露十二指肠受压情况。常用的术式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将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第一部行侧侧吻合,或行Roux-en-Y吻合;如压迫系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造成时、可行十二指肠悬韧带松解术。切断悬韧带使十二指肠下移,当肠系膜上动脉起始点与十二指肠上缘间能从容通过两横指时,压迫即可解除。
6预后
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