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性贫血
发病机制返回目录
发病机制: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胞内DNA合成障碍。叶酸缺乏时,细胞内脱氧尿嘧啶核苷(dUMP)转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dTMt)的生化反应受阻。参加正常DNA合成的dTTP被dUTP代替。机体为了修复这些异常的DNA企图合成新的DNA,但由于体内缺乏叶酸,仍由dUTP代替dTTP进入新的DNA。如此反复不已,造成DNA复制的起点多,新合成的小片段不能接成长的子链,存在多处单链,在重新螺旋化时,易受机械损伤及破坏。促使染色体断裂、细胞染色质出现疏松、断裂等改变。细胞核的发育停滞,而胞质仍在继续发育成熟。细胞呈现核浆发育不平衡、细胞体积较正常为大的巨幼型改变,称为巨幼细胞。这些巨幼细胞均有成熟障碍,表现出无效应生成。骨髓内粒系及巨核系细胞亦有类似的DNA合成障碍和成熟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维生素B12缺乏如何阻碍叶酸在细胞DNA合成的作用,有多种解释。比较成熟的是1964年V.Herbert等提出的甲基四氢叶酸陷阱学说。他们认为在维生素B12缺乏时,同型(高)半胱氨酸转变为蛋氨酸的过程受到阻碍,使甲基四氢叶酸不能形成四氢叶酸。亚甲基四氢叶酸的形成亦减少,间接地影响了DNA的合成,故维生素B12缺乏是间接地阻碍了DNA的合成(图1,2,3)。
腺苷钴胺(AdaCbl)是维生素B12的一种形式。AdoCbl作为辅酶参与琥珀酸辅酶A合成的反应,如果AdoCbl缺乏,此反应不能进行,大量丙酰辅酶A堆积,形成的单链脂肪酸影响神经髓鞘磷脂的形成,造成神经的脱髓鞘改变,临床上会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的症状。
巨幼细胞贫血时,骨髓内虽有各阶段的巨幼红细胞增多,仍不能对贫血起到代偿作用。这是因为巨幼细胞贫血时,细胞的DNA合成减慢,细胞停留在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增多,很多巨型的幼红细胞在骨髓内未到成熟阶段即遭到破坏。铁代谢动态的研究显示为红细胞的无效应生成。红细胞的寿命约为正常的1/2~1/3。血浆铁运转率比正常人高3~5倍,而幼稚红细胞对铁的摄取率不高。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及肝内均有铁沉积。
近年的研究提示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时,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形成BFU-E、CFU-E及CFU-MK的数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这些造血祖细胞分化发育至晚期成熟阶段的过程中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出现严重的无效造血现象。许多实验证实是叶酸缺乏时发生了细胞增殖受抑制和过度凋亡。叶酸缺乏时巨型变细胞染色质的改变,使细胞增殖受抑,可能触发凋亡机制,导致细胞过度凋亡,也与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巨幼细胞贫血时粒细胞和血小板亦有减少,可能与骨髓内粒系及巨核系细胞亦有类似的DNA合成障碍和成熟障碍有关。
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时,非造血组织的细胞DNA合成亦会受到影响。对更新代谢较快的各种上皮细胞(如胃肠黏膜、口腔和阴道的黏膜细胞)影响较明显,临床上会出现相应的一些症状。
(1)贫血:贫血起病隐伏,特别是维生素B12缺乏者,常需数月。而叶酸由于体内储存量少,可较快出现缺乏。某些接触氧化亚氮者、ICU病房或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妊娠妇女可在短期内出现缺乏,临床上一般表现为中度至重度贫血,除贫血的症状如乏力、头晕、活动后气短、心悸外,严重贫血者可有轻度黄疸。可同时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患者偶有感染及出血倾向。
(2)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舌炎,舌面光滑、乳突及味觉消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及便秘偶见。
(3)神经系统症状:维生素B12缺乏特别是恶性贫血的患者常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是由于脊髓后、侧索和周围神经受损所致。表现为乏力、手足对称性麻木、感觉障碍、下肢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小儿及老年人常表现脑神经受损的精神异常、无欲、抑郁、嗜睡或精神错乱。部分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发生于贫血之前。
上述三组症状在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中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同时存在时其严重程度也可不一致。
(1)麦胶肠病及乳糜泻(非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或特发性脂肪下痢):麦胶肠病在儿童患者中称为乳糜泻。常见于温带地区。特点为小肠黏膜的绒毛萎缩,上皮细胞由柱状变成骰状,黏膜层有淋巴细胞浸润。发病与进食某些谷类物质中的麦胶有关。患者同时对多种营养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吸收均有障碍。
临床表现为乏力、间断腹泻、体重减轻、消化不良、腹胀、舌炎和贫血。大便呈水样或糊状,量多、泡沫多、很臭、有多量脂肪。血象及骨髓象为典型的巨幼细胞贫血。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水平降低。治疗主要是对症及用叶酸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贫血纠正后宜用小剂量叶酸维持治疗。不进含麦胶的食物亦很重要。
(2)热带口炎性腹泻(热带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本病病因不清楚。多见于印度、东南亚、中美洲以及中东等热带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临床症状与麦胶肠病相似。血清叶酸及红细胞叶酸水平降低、用叶酸治疗加广谱抗生素能使症状缓解及贫血纠正。缓解后应用小剂量叶酸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
(3)乳清酸尿症:乳清酸尿症是一种遗传性嘧啶代谢异常的疾病。除有巨幼细胞贫血外,尚有智力低下及尿中出现乳清酸结晶。患者的血清叶酸或维生素B12的浓度并不低,用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无效,用尿嘧啶治疗可纠正贫血。
(4)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是由于胃黏膜萎缩、胃液中缺乏内因子,因而不能吸收维生素B12而发生的巨幼细胞贫血。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似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多见于北欧斯堪的那维亚人、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南欧、亚洲及非洲人中均很少见。我国亦罕见。多数患者的血清、胃液和唾液中可检查出抗自身胃壁细胞的抗体、在血清中还可检查出两种内因子(阻断及结合)抗体,故有人认为恶性贫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贫血的发生是遗传和自身免疫等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些抗胃壁细胞的抗体是不明原因引起胃黏膜破坏后释放出抗原所引起。
(5)幼年恶性贫血:幼年恶性贫血指婴儿先天性缺少内因子的纯合子状态,不能吸收维生素B12而发生的恶性贫血。患儿胃黏膜的组织学发现和胃酸的分泌均正常。血清中也不存在抗壁细胞和抗内因子的抗体。其父母和兄弟姊妹中可发现内因子分泌的缺陷。本病需与儿童恶性贫血相鉴别。后者年龄在10岁以上,有胃黏膜萎缩、胃酸缺乏、血清中有抗体。
并发症:
1.心力衰竭 为恶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贫血可使心肌缺氧而发生心力衰竭。另一方面,心肌能量来源的激活需要借助维生素B12的作用,如果维生素B12缺乏,则能影响ATP的激活,而加重心肌的障碍,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因此,对严重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应注意有无心血管疾病,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出血 部分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以及其他的凝血因子的缺乏致使本病具有出血的倾向。以前脑出血也是恶性贫血死亡的原因之一。有时可发生眼底出血。
3.痛风 严重的巨幼细胞贫血可见骨髓内无效造血所致的血细胞破坏亢进,致使血清内尿酸值异常升高,而引起痛风的发作,但极为罕见。
4.精神异常 严重的巨幼细胞贫血不仅可发生周围神经炎,出可发生精神异常,如兴奋不安,忧郁寡言以及梦游等。这可能与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脑神经组织异常有关。
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可以有血象全贫及大细胞贫血的表现,骨髓中可见到红系有巨幼型改变。鉴别主要靠MDS有典型病态造血,可波及巨核系及粒系细胞。患者细胞遗传学的改变亦可帮助鉴别。
2.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有血象全贫,但骨髓增生低下。由骨髓涂片和活检病理检查可鉴别。
3.溶血性贫血 某些溶血性贫血会有相对的叶酸缺乏,当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临床上出现黄疸及网织红细胞增高时,两者需加以鉴别。溶血性贫血的骨髓中不会出现典型的巨幼改变,黄疸及网织红细胞增高的程度较显著。此外,溶血性贫血的特殊试验常可帮助证实。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