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注射液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参芪注射液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 方法 对36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采用参芪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黏绸度改变。结果 治疗后血黏度明显改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参芪注射液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参芪;血黏度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高原慢性缺氧引起的红细胞过度增多的慢性高原病。我们使用中药制剂参芪注射液对36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 (1)在高原地区发病(海拔3000米以上),转入平原后症状消失,血液学指标降至正常范围。(2)有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肢体麻木等症状,并有多血貌体征。(3)血液学指标:HCT65%,Hb200g/L,RBC6.51012/L。(4)除外真性假性及其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1]。
1.2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完全符合以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全部为男性,年龄18岁~56岁,平均年龄31.29.5岁,藏族15例,汉族21例。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治疗前抽血查血黏度后,给予参芪注射液500ml/天静滴,2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完后抽血复查查血黏度,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分析。数据用XS表示,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血黏度明显改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1 参芪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血黏度变化注: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t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简称高红症)系由于高原低氧引起的红细胞过度代偿性增生的一种慢性高原病。可导致血液、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害,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肢体麻木等,并有多血貌体征[2]。其血液学特征是红细胞及血容量绝对增加,血黏度增加,血流阻力加大,血流缓慢,低氧血症。本病可单发,也可与其他慢性高原病并存。其本质是一种低压低氧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而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当转至低海拔地区后红细胞较快降至正常而痊愈,与真性红细胞增多有本质区别。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不但对机体危害大,而且是其它慢性高原病发病的重要基础。同时其发病率高。在海拔3000米地区,其发病率为2.43%,在海拔4000米,其发病率为4.27%。目前,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治疗局限于对症处理,包括合理休息、间断吸氧、高压氧治疗、改善血液循环减低血粘滞度(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654-2等)、放血稀释及成分放血、量子血疗加放血稀释疗法等,效果欠佳,有的甚至治疗后不久反弹必治疗前更高。理想的治疗方法是能从根本上控制骨髓红系增生,将红细胞压积控制在50%-52%。但抑制红细胞生成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方面尚未取得突破,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改善血粘滞度治疗。
参芪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资料尚少。我们使用中药制剂参芪注射液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治疗后血黏度明显改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我们观察到,病人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肢体麻木等症状在治疗后也明显改善(这在另外的论文中专述)。但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部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使用参芪注射液后血压有轻度升高。故参芪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要注意避免选择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压。总体而言,参芪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较好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稿.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J].高原医学杂志.1996,(6):2~4.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