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
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内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不足和宫内生长阻滞,为婴儿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
轻度营养不良的病理改变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显。重度营养不良则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由于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常致低血糖症。体内脂肪大量消耗,使血清胆固醇下降。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形成负氮平衡。细胞外液常呈低渗状态,血钾,血钙偏低,常并有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小儿营养不良的症状: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总蛋白量减低,转铁蛋白较白蛋白减低更敏...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逐渐出出消瘦,病久者皮肤干燥、苍白,烦燥不安,肌肉松驰,身高也低于正常。按轻重可分三度:Ⅰ度为轻型,Ⅱ,Ⅲ度为重型。
Ⅰ度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正常。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8厘米-0.4厘米,皮肤干燥,身高不影响。
Ⅱ度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肌张力减弱,肌肉松驰,体重重低于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皮肤苍白、干燥,毛发无光泽,身高较正常减低。
Ⅲ 度营养不良:精神萎糜,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重低于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额部出现皱纹,呈老人样面容。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毛发干枯,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常有低体温、脉搏缓慢、食欲不振、便秘、严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面色苍白抑郁不安食欲下降 精神萎靡反应低下烦躁不安晚期高度抑制,拒食。
小儿营养不良的检查: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总蛋白量减低,转铁蛋白较白蛋白减低更敏...
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总蛋白量减低,转铁蛋白较白蛋白减低更敏感,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血浆铜兰蛋白均减低;碱性磷酸酶下降,血淀粉酶50IU/L,血锌减低较多见。
小儿营养不良的鉴别诊断:1.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
1.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也表现为肌萎缩与无力,病程呈逐渐进展。但常见肌束颤动,肢体远端肌萎缩也多较为明显,血清酶学检查多无异常,肌电图特征是神经原性损害。
2.多发性肌炎:起病较急,进展较快,常伴有肌痛或发热,无阳性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增快。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可见炎性改变。
3.重症肌无力:晚期可有肌萎缩。但肌无力为波动性,常晨轻暮重,抗胆硷酯酶类药物试验阳性。血清肌酶无升高,抗乙酰胆硷受体抗体多为阳性。肌电图检查时以重复频率刺激神经,可见动作电位波幅渐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胆硷酯酶类药物治疗有效。
4.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儿童较少见。有肌肉萎缩及无力,病程逐渐进展。但常伴肌束颤动,并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
小儿营养不良的预防:(一)加强营养指导,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无母乳者,应补以含优质蛋...
(一)加强营养指导,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无母乳者,应补以含优质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浆、鱼肉等),防止单纯以淀粉类食品,炼乳或麦乳精喂养。较大儿童应注意食物成份的正确搭配,适当供应肉、蛋、豆制品,补充足够的蔬菜。
(三)重视体格锻炼 纠正不良卫生及饮食习惯,饮食定时,保证充足睡眠。
小儿营养不良的并发症:(一)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中耳炎、肺炎、肠炎、肾盂肾炎等。(...
(一)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中耳炎、肺炎、肠炎、肾盂肾炎等。
(二)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口角炎、齿龈出血、佝偻病、角膜干燥、软化或溃疡等。
(三)锌缺乏症 生长发育迟缓,顽固性食欲缺乏,骨骼发育障碍,严重者呈侏儒状态。并有肝大、贫血、皮肤粗糙和色素沉着以及性发育障碍等。
(四)自发性低血糖症 重症营养不良患儿,有时突出现出汗、心慌、脉搏减慢、呼吸暂停等自发性低血糖症,多在夜间发作,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小儿营养不良的治疗:(一)祛除病因,积极防治原发病,适时矫治各种先天畸形,及晨改进喂养方...
(一)祛除病因,积极防治原发病,适时矫治各种先天畸形,及晨改进喂养方法等。
(二)饮食疗法 补充营养应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增加食物的质、量和品种,操之过急反使小儿不能碉受,导致相反后果。
1、热量 供应患儿的热量不仅要保证生长发育,而且还包括修复过程的需要,因此就在患儿原有热量基础上,于1-2周内逐渐增加到6.27~0.711MJ/Kg/d(150~200千卡/Kg/d日)(婴儿期),水分随热量相应增加。但高热量的摄入只能维持一个短时期,当体重增至接近正常时,应恢复该年龄正常生理所需热量。重症患儿由于对食物耐受性差,最初热量一般从0.167~0.251MJ/Kg/d(50~70千上卡/kg/日)基础热卡开始。
2、食物品种:蛋白供应量应较正常为高,食欲和消化功能良好者,可于数日内加至2~4gKg/日,且应补充含必需氨基酸丰富的优质蛋白,蛋白应占总热量15%以上。植物油较动物油易于消化,应适当供应。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在乳儿期仍以人乳喂养为宜,如无人乳可予脱脂乳,待消化功能恢复后再给鲜牛奶或奶粉等。原来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者,应根据消化机能逐步用乳类取代,并较早添加辅食。若患儿不能接受大量食品,可口服水解蛋白,10~20g/次,放入糖水果汁中服下,2~4次/日。
对少数极严重患者,或胃肠对食物不耐受者,可短期给予静脉营养疗法,酌情选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