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详情

发布日期:2014-11-07 22:39:59 浏览次数:1600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及理化因素等均可导致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常是这些患者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但也可见于心脏病并不很严重、或原来并无明显心脏病,甚至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依据者,突然发生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导致心脏停搏者。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心病 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时、不稳定型绞痛、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的再灌注时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室颤动,在心室颤动前无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者可称为原发性心室颤动:如在心室颤动前曾有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称为继发性心室颤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2.8%。原发性心室颤动71%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在起病后的第1个小时内发病率最高,在随后的数小时内迅速下降。未发现原发性心室颤动发生在梗死48h后。继发性心室颤动41%于心肌梗死发病2周后发生。原发性心室颤动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再次心肌梗死,均会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原发性心室颤动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存活率为57%,继发性心室颤动存活率仅为18%。

(1)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它们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很高。其猝死病例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别为56%、19%;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为5.4%,均发生于扩张性心肌病。猝死患者经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室颤动占66%。

(2)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合并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者。

(3)心肌炎、急性肺栓塞、某些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动脉瘤破裂、心脏压塞、心脏破裂

4.各种药物的毒性作用所致 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锑剂、酚噻嗪类等药物中毒。

5.电解质紊乱 主要为低钾血症,或偶见于血钾过高时。严重酸中毒。

6.心脏手术 尤其在低温麻醉阻断循环下进行心脏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在深低温体外循环诱导心脏停搏时常可出现心室颤动。气管插管、心脏外伤、行右心导管或左心导管、二尖瓣球囊扩张导管失灵等也可出现。

7.电击或溺水 电击时当300mA的直流电或70~80mA的交流电通过心脏时可引起心室颤动。淡水淹溺者较常引起心室颤动。

8.其他 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肥大、交感神经兴奋、代谢性酸中毒、心动过缓、脑血管意外等可促使心室颤动的发生。[收起]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及理化因素等均可导致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常是这些患者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但也可见于心脏病并不很严重、或原来并无明显心脏病,甚至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依据者,突然发生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导致心脏停搏者。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心病 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时、不稳定型心绞痛、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的再灌注时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室颤动,在心室颤动前无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称为原发性心室颤动:如在心室颤动前曾有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称为继发性心室颤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分...[详细]

1.心室肌自律性增高,形成在心室有单个或多个快速异位兴奋性所致。

2.微折返激动 当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坏死及严重心动过缓时,导致心肌细胞复极速度与不应期长短、高度不一致,而形成心室肌内一处或多处微折返,经过大小和方向不同的传播途径传向心室各个部分,使各部分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失去一致性。[收起]

有两种学说:

1.心室肌自律性增高,形成在心室有单个或多个快速异位兴奋性所致。

2.微折返激动 当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坏死及严重心动过缓时,导致心肌细胞复极速度与不应期长短、高度不一致,而形成心室肌内一处或多处微折返,经过大小和方向不同的传播途径传向心室各个部分,使各部分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失去一致性。

心室扑动及心室颤动可为持久性或阵发性的。在短时间内反复发作,持续几秒钟至1~2min或更长。

心室颤动时心室已无有效的收缩,心排血量极少或无排血,可迅速发生脑缺血,表现为阿-斯综合征,患者突然抽搐,常为全身的抽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达数分钟,多发生在心室颤动后10s内。意识丧失昏迷常发生在心室颤动30s后。随几次缓慢的叹息状呼吸后,呼吸逐渐变浅而停止,此常发生在心室颤动后20~30s内。面色由苍白变暗紫,心音、脉搏、血压均消失。瞳孔散大多在心室颤动30~60s出现。[收起]

心室扑动及心室颤动可为持久性或阵发性的。在短时间内反复发作,持续几秒钟至1~2min或更长。

心室颤动时心室已无有效的收缩,心排血量极少或无排血,可迅速发生脑缺血,表现为阿-斯综合征,患者突然抽搐,常为全身的抽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达数分钟,多发生在心室颤动后10s内。意识丧失、昏迷常发生在心室颤动30s后。随几次缓慢的叹息状呼吸后,呼吸逐渐变浅而停止,此常发生在心室颤动后20~30s内。面色由苍白变暗紫,心音、脉搏、血压均消失。瞳孔散大多在心室颤动30~60s出现。

1.需与其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下列两点有助于鉴别诊断: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之前或刚终止之后的心电图上,如有Q-T间期延长和U波的存在,相对长的联律间期,或典型的诱发顺序(长-短周长)等,则支持TDP;②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的临床情况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2.本类型心律失常应与发作性晕厥和猝死的疾病鉴别 例如应与间歇依赖性TDP、预激综合征伴极速性心房颤动特发性心室颤动、Brugada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癫痫等相鉴别。应除外继发性Q-T间期延长。 [收起]

1.需与其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下列两点有助于鉴别诊断: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之前或刚终止之后的心电图上,如有Q-T间期延长和U波的存在,相对长的联律间期,或典型的诱发顺序(长-短周长)等,则支持TDP;②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的临床情况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2.本类型心律失常应与发作性晕厥和猝死的疾病鉴别 例如应与间歇依赖性TDP、预激综合征伴极速性心房颤动、特发性心室颤动、Brugada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癫痫等相鉴别。应除外继发性Q-T间期延长。

心室扑动和颤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在心性猝死中,75%~90%为心室扑动和颤动。极少的心室扑动和颤动可自行终止。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持续时间>4min后,造成神经系统和重要脏器的改变是不可逆的损害。即使复律成功,但死亡率仍很高。 [收起]

心室扑动和颤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在心性猝死中,75%~90%为心室扑动和颤动。极少的心室扑动和颤动可自行终止。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持续时间>4min后,造成神经系统和重要脏器的改变是不可逆的损害。即使复律成功,但死亡率仍很高。

预防包括两个方面:①一期预防:即在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预防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发生;②二期预防:即在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幸存者中预防再发生心室扑动和颤动。

1.一期预防 第一步是危险性评定。首先是用相对简单的检查方法,排除低危险性的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是最为有价值的区分低危和高危患者的方法。如冠心病患者有心肌梗死史是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最常见的病因。要对该患者发生室扑和室颤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心室肌的易损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即①残留的心肌缺血;②左室功能受损;③心电不稳定。每个因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可改变另二因素。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发现这三方面的危险性。一旦完成危险性评定,被区分出的高危患者必须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如β受体阻滞药、阿司匹林和介入性治疗。必须强调,进一步治疗的并不能特异地针对心室扑动和颤动的预防,但能降低总体心脏性死亡率。

2.二期预防 有20%~25%的心室扑动和颤动的患者能存活,对存活者的临床处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包括多方面的临床评定和处理。

预防包括两个方面:①一期预防:即在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预防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发生;②二期预防:即在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幸存者中预防再发生心室扑动和颤动。

1.一期预防 第一步是危险性评定。首先是用相对简单的检查方法,排除低危险性的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是最为有价值的区分低危和高危患者的方法。如冠心病患者有心肌梗死史是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最常见的病因。要对该患者发生室扑和室颤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心室肌的易损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即①残留的心肌缺血;②左室功能受损;③心电不稳定。每个因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可改变另二因素。用不同的检查方法...

[详细]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