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表皮棘层细胞松解,细胞间失去粘连,形成表皮内扁平裂隙和大疱,其发生位置对鉴别寻常型与落叶型有价值。寻常型天疱疮的裂隙发生在基底层细胞上方,疱顶由表皮组成,疱底由附着于真皮乳头层细胞组成,与真皮乳头的外形一致,向腔隙突起,称为绒毛。增殖型大疱疮早期病理同寻常型,但其绒毛形成和钉突向下增殖更明显,棘层肥厚和呈乳头瘤样颇为突出,并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所组成的小脓疡,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落叶型、红斑型天疱疮的棘层松解发生在粒层或棘层上部,水疱发生于角层下或粒层内。比较陈旧的损害,有棘层肥厚、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粒层内可有角化不良细胞。疱液中有漂浮的来自疱壁变性、脱落的单个细胞或细胞团,称为天疱疮细胞或Tzanck细胞。这种细胞比较大,球形,核大深染,核周有谈蓝色晕。胞浆为嗜碱性,有时核浓缩,对诊断具有相当价值。
1.皮损为散在或群集大小不一的浆液性水泡,壁薄面松弛易破,内容透明浆液,可变成脓性和血性。如用手推压泡壁则水疱变大,手指轻擦水疱间正常皮肤时表皮即剥脱,牵拉疱壁时表皮易于剥离,此特点称为尼氏征阳性。疱破后形成糜烂面,触痛明显,易出血,散发腥臭气味,边缘可见衣领状疱膜。损害见于全身皮肤,愈后留有色素沉着而无瘢痕形成。
2.粘膜损害以口腔最常见,出现大片糜烂面,流涎疼痛,进食困难。咽喉受侵时出现声音嘶哑。其它部位如眼结膜、鼻、阴道、阴茎和肛门等处粘膜亦可受累。
3.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发热,厌食,乏力等。易合并败血症、肺炎等继发感染。
1.鼻及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表面有角化及脂溢性鳞屑,类似红斑狼疮或脂溢性皮炎,去痂皮后可见表浅糜烂面。胸、背、四肢等处可有散在小片红斑,其上出现松弛性水泡,疱壁薄而易破,破后形成鳞痂,尼氏征阳性。
3.病程长,可自然缓解,但有复发,为天疱疮最轻的一型,预后尚好。
各型天疱疮白血球均可增高;血沉常增快;血液球蛋白明显减少;α1或α2球蛋白与丙种球蛋白可增高;水疱基底组织涂片可查出“天疱疮细胞”;免疫荧光(IF)检查:血清内有天疱疮抗体。
寻常性最为多见,与增殖性可互相转化;落叶性常由红斑性发展而来。
需与类天疱疮、重症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及增殖性化脓性皮炎等作鉴别。
1.大疱性类天疱疮:大疱通常发生于红斑的基础上,疮壁紧张而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学所见:大疱位于表皮下,表皮无裂隙和棘层细胞松解。
2.疱疹样皮炎:皮疹为多形性,可见红斑、风团、丘疹、水疱、糜烂、结痂和色素沉着等。有聚集成簇或排列成环状的倾向。自觉瘙痒,疱壁紧张而不易破溃。尼氏征阴性。碘化钾软膏斑贴试验阳性。组织病理所见:水疱位于表皮下,表皮无裂隙和棘细胞松解。
3.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多发生于生后不久的婴儿,常有家庭史,弛缓性的大疱和表皮剥脱常见于骨突起和磨擦部位。
4.增殖性皮炎:原发疹为脓疱,对于抗菌疗法有效,病人的一般健康不受影响。
5.剥脱性皮炎:多由红斑、丘疹、小疱发展而来,发病急而无大疱和表皮松解。多数患者发病前有用药史。
局部治疗为清除脓痂,保护创面,避免继发感染。由于皮质激素用量较大,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加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症状、呼吸系、神经系和皮肤的细菌或真菌感染,以及胃肠道出血等。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时,应经常检查血白细胞并注意其他不良反应。
2.作者用倍氯霉松软膏加灭滴灵粉,用氯霉素制成稀糊状,涂擦患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口腔糜烂用朵贝液合1%双氧水洗擦,再涂1%龙胆紫液或甘油。作者用强的松片,灭滴灵片,制霉菌素片,氯霉素片等量研细搽患处效果很理想。也可用硼砂液含嗽。
6.可选用2%龙胆紫锌氧油、2%土霉素锌氧油、1:1000高锰酸钾溶液,外涂或外洗。2%硼酸溶液、1%双氧水,漱口。
高蛋白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注意补液,输血或血浆,给予苯丙酸诺龙或康力龙,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护理,注意清洁皮肤,减少继发感染,防止发生褥疮。
1.热毒炽盛证:起病急骤,水疱迅速扩展或增多,糜烂面鲜红,身热口渴,便于溲赤,舌质红绛,苔少或黄,脉弦滑或数。清热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2.心脾积热证:燎浆水疱,反复新起,疮壁松弛,流汁较多,甚则口糜舌烂。兼见心烦不眠,胃纳呆滞,腹胀便溏,甚则恶心呕吐,舌尖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心泻脾。清脾除湿饮加减。
3.气阴两亏证:病程日久,已无水疱出现,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或五心烦热,舌质淡红,苔少或苔剥,脉沉细。益气养阴、清解余毒。参芪知母汤加减。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