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单侧线状型汗孔角化病1例

发布日期:2014-10-28 17:23:08 浏览次数:1601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可有多种不同类型。笔者报告1例单侧线状型汗孔角化病,皮损呈线状分布于左侧面部。

患者女,22岁。因左侧额面部出现环状、条状灰褐色斑20年,于2007年1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岁时发现左侧额部出现米粒大浅褐色丘疹,以后丘疹缓慢扩大、增多,呈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灰褐色斑,条带状排列,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否认有外伤史、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

体格检查: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额部及左侧鼻梁可见不连续条带状分布的灰褐色斑或斑片,部分皮损互相融合,多数呈环状、半环状,边缘稍隆起,表面粗糙(下图),边界清楚,有不规则的色素减退斑。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栓形成,可见鸡眼样板,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少量至中等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可见较多噬黑素细胞。诊断:单侧线状型汗孔角化病。治疗:给予0.1%他扎罗汀乳膏每晚1次外用,皮损逐渐变平、颜色变淡,目前仍在随访中。

讨 论 汗孔角化病(porokeratosis of mibelli,PK)是表皮细胞不正常增生所致。其典型皮损为圆形、多发性褐色环形角化性斑片,边缘为堤状隆起,中央平坦轻度萎缩,边界清楚。其组织病理特征为在充有角蛋白的凹陷中央有一角化不全柱(圆锥形板层),其下方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排列不规则,真皮血管周围可见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PK常见的分类有经典斑块型、浅表播散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单侧线状型、显著角化过度型和增生性炎症型、掌跖泛发型及点状型等,各型中除线状型外均具有外显不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线状型汗孔角化病(liner porokeratosis,LP)皮损因相互融合呈不规则的条带状或网状排列。皮损一般沿皮神经节段或Blaschko线分布,最常见于双下肢,其次为双上肢和躯于,无自觉症状。多发生于出生时或儿童期,无性别差异。本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可确诊为IJ。LP临床上易与线状苔藓、线状银屑病、线状扁平苔藓和线状表皮相混淆。线状苔藓为线条状群集性丘疹,发疹及进展迅速,数月后可自愈;线状银屑病鳞屑明显,刮除鳞屑其下有点状出血;扁平苔藓虽可呈线状排列,但其皮损为扁平多角形紫红色丘疹,可见到Wickham纹,瘙痒剧烈。线状表皮痣呈状,常有色素沉着,出现较早而持

续不退。上述4种皮肤病均可通过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性变化加以鉴别。

本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处理。对局限性小皮损可采用C02激光、电灼、液氮冷冻或手术切除。因本病可恶变.故局限性的皮损最好予以手术切除。皮损较广泛者,可外用10%水杨酸软膏或0.05%-0.1%维A酸软膏,氟尿嘧啶软膏封包对本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口服维生素A或维A酸类药物往往在用药期间有效,停药后可能复发.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