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性肠梗阻的X线及CT表现
胆石性肠梗阻是胆系结石少见并发症,在胆石症患者中约0.2%~1.5%并发胆石性肠梗阻[1],在65岁以上单纯性肠梗阻中占25%,占全部肠梗阻的1%~3%[2,3],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引起胆石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是胆肠内瘘,少数经Oddis括约肌进入胃肠道后引起。胆肠内瘘是胆囊和胃肠道之间形成异常通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胆结石引起胆道反复梗阻和感染,导致胆囊或胆总管与邻近肠曲粘连,加上胆石压迫肠壁,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局部组织坏死穿孔形成内瘘,其他少数原因有消化道溃疡、胆道或十二指肠肿瘤、结核病等[4]。瘘道形成后可使炎症胆囊获得一引流通道,巨大的结石可经此排入肠道。文献报道胆囊十二指肠瘘是胆石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占全部病例的80%,其次是胆囊结肠瘘、胆囊胃瘘和胆囊空肠瘘。结石嵌顿的部位为回肠(60.5%),空肠(16.1%)、胃(14.2%),结肠(4.1%)、十二指肠(3.5%),结石嵌顿于幽门或十二指肠致胃出口梗阻,称Bouveret综合征,1896年由Bartholin首先报道[5]。由于结石嵌顿的位置可发生移动,临床症状多表现间歇性发作,开始多为不全性肠梗阻症状,时而改善时而加重,当结石嵌顿在某一狭窄部位时,患者出现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本组平均年龄69岁,男女比例为1:2,与文献报道相符,引起胆石性肠梗阻的结石较大,本组结石最小径线均在2.5cm以上,除1例患者结石由胆囊十二指肠瘘口进入肠道外,4例结石均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肠道,其中1例曾行ERCP壶腹切开取石术,考虑与Oddis括约肌受损影响其收缩功能有关;另1例为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后肝内胆管再发结石经吻合口进入肠道。
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肠腔内异位结石:本组病例梗阻部位均位于小肠,其中空肠4例,回肠2例。X线平片仅2例可见肠管走行区高密度结石,而CT平扫6例均清楚显示,结石呈同心圆状4例,2例为完全密实影。文献报道在X线平片上阴性结石行碘水造影可见肠道内充盈缺损,且多次摄片可发现充盈缺损有位移[6]。②梗阻近端肠管扩张积气、积液,可见液平面,由结石导致不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所致;③胆囊或胆管内出现气体,由胆肠内瘘引起,肠道内气体进入胆总管、胆囊及肝内胆管。胆囊可萎缩变形,胆囊周围脂肪模糊。④胆肠内瘘表现:本组急诊的X线片未能显示胆肠瘘表现,CT可见1例胆囊与十二指肠相通,临床证实为胆囊十二指肠瘘。X线造影可发现肠道内对比剂进入胆道系统,胆囊胃窦瘘时插胃管时管头可进入胆囊内[6]。CT上可显示增厚的胆囊壁可与十二指肠、胃窦、结肠壁分界不清,瘘口较大时肠液可在瘘口区形成液平。肠梗阻、肠道异位结石、胆系积气又称Rigler三联征,被认为是胆石性肠梗阻典型的影像学表现[7]。
胆石性肠梗阻应于粪石梗阻鉴别,粪石以食鲜柿子后较多见,无胆道系统征象。除部分含钙较高的结石外,多数胆结石在X线平片上均表现阴性结石,腹部平片只能发现22%~33%的肠腔内异位结石[3,8],本组在X线平片上仅发现2例结石,而CT上6例小肠内胆结石均显示清晰,因此胆石性肠梗阻仅靠X线检查是不够的。CT检查可准确显示结石所在部位、大小及形态,帮助临床判断梗阻的原因、部位及程度,是完全性肠梗阻还是非完全性肠梗阻,协助制定临床治疗方案[9]。在实际工作中,若原有胆系结石病史的老年人,出现间歇性腹痛及肠梗阻症状,应想到胆石性肠梗阻可能,需进一步CT检查,以便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来源网址